用激情点燃激情据我所知。时下绝大多数的语文课枯燥、乏味,教师照本宣科地教,学生味同嚼蜡地学,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和学严重地脱节,两者毫无激情可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激情感染着激情,一个教育者的真诚的宗教心情会在学生的身上激起同样的心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类似的话:“真正的教育能手是满怀激情地讲课的。”这两位教育前辈的话说得多好啊,教育活动中激情和情感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在他们看来,激情是教师的第二生命。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师若能用情上课,披情入文,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既是如此,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用激情点燃激情呢?一、真心实意导好课,披情入文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上得好不好,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教师的激情导入就显得相当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课前导课的设计,不同的课文内容选用不同的导课方式,或音乐,或诗词,或笑话,或漫画,或故事,尽最大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的学注入一股激情的力量,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时,我就选用了音乐导入的方法。进入教室后,我就对学生说,大家先听老师唱一首歌好不好?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好!于是我滿怀思念之情唱起了歌曲《妈妈的吻》,虽然我的嗓音不太好,但曲终时同学们还是报以了热烈的掌声,我激动地说,你们知道这首歌它唱出了女儿什么样的心愿吗?学生说它唱出了女儿思念母亲,渴望回到母亲身边的心愿。我乘势引导说,好极了,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同样主题的现代诗《纸船》,大家有信心学好吗?有……整堂课在轻松愉快而又充满激情的氛围中落下帷幕。诗词导入也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导课方法,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情感渴望和需求,容易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对课文《致女儿的信》的教学,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师诵读后问)“关关之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学们学过《诗经·关雎》中的这首诗吗?什么意思呢?…对了,是男青年对年轻女子的爱慕之情。“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这是异性之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情感,可是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读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相信大家会找到满意答案的。处于青春期敏感的初三学生,对此是既好奇又羞于启齿,老师的话还未完,就急切地翻开课文阅读起来。二、抓取课文煽情点,走近真情“情为文所系”,“言为心声”诗歌也好,小说、散文也罢,文学作品的创作无一不是作者心境的自然流露,讲究的是真情实感,理解这一点,课文学习中的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有鉴于此,每教读新课时,我必定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代表作者思想灵魂的段落或句子进行仔细的品味,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经受美好情感的熏陶,领悟作品的内涵。《沁园春·雪》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代表作品,它抒写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博大豪迈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词中有一个煽情点,就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教学时我重点围绕这一点睛之笔,结合时代背景,精心设计了一组问题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豪情壮志:1、作者是在什么境况下发出这一番感慨的?你能说说作者当时的心情吗?2、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你觉得句中哪些词最能突出表达作者对革命的信心和豪迈之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究,学生很快弄清了词的意境,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对前面北国雪景的描写和历代帝王的评论也就不再那么难理解了。讲授《心声》这篇小说时,我只提了一个问题:小说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主人公李京京在公开课上表情朗读课文是全文最为精彩的片段,因为他跟万卡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他在用情地读,他的朗读感动了包括程老师在内课堂上所有的人。我充分地肯定了同学们的看法,小结着说,作者创设这个情节的目的就在于表达出李京京这类学生共同的心声: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发展的机会,并渴望生活在一个和谐、幸福和安定的家庭环境中。经过如此引导和点拨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