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写作激情 “对话”写作过程正如浙江省优质课(作文课)评比结束时评委点评的那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再孤立地关注写作的技巧方法,而更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真情实感;即使是技法的教学也与“人”的存在结合了起来,不再为工具而工具。忧的是不知一节作文课到底能给学生的写作带来多少收益?不知经过作文教学后,学生的写作能力与他们的原有水平相比又发展了多少? 一、“无米下炊”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生活”吗? “无米下炊”是许多学生作文的通病,有人归因于学生“没有生活”。学生真的没有生活吗?我们的学生其实并没有脱离生活,“他们的生命个体原本就始终在生活的源泉里浸泡着、浮游着”,他们没有一刻不用自己的双眼有意无意地“观察”着生活。那么为什么学生会觉得没有东西好写呢?“原来,对于写作来讲,所谓生活不应是表面意义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毛荣富《说“体验”》)那么学生的心灵与生活为什么不能擦出火花呢?在考试、升学的重压之下,他们的生活被枯燥乏味的公式定理所占领,最精彩的也不过是一些快餐文化的刺激和调节,于是他们的心变得浮躁麻木了。缺少了生命的意义感和幸福感的心灵怎能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呢?所以说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而是缺少点燃他们生命激情、唤醒他们写作欲望的火种。所以,教师要做的第一步不是让学生行“千里路”去寻找生活,而应是让学生走进生命的喜悦,懂得从生活中体验,懂得如何去体验。目前看来,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情境教学”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突破。 二、教师到底应该撒一把怎样的火种去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和创作激情呢? 这次参赛的作文课上,我发现许多教师已经充分重视并且倾力于唤醒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纷纷运用影像、图片、音乐及动画等手段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情境,力求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思考力。从课题《倾听》《用心感受生活》《感受、唤醒、表达》都可以看出这点,而像《让悲悯之光照亮心底》的课题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师想唤起学生人文关怀的用意。其中真正使听课师生感受到了心灵的战栗甚至眼眶湿润的是这样的情境:“千手观音”那天衣无缝的表演竟全部来自于聋哑学校的学生,他们为这个节目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在无声世界里的他们却艺术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缤纷色彩和动人声音。《思乡曲》那浓郁的思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