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句容市下蜀中心小学刘尚春(送张方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习作方面三个学段分别有这样的三句话:“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由此可见,习作教学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处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尊重。那么,如何在习作教学中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呢?一、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解放学生的心灵习作教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教师都应该处处赢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传统的教学观,教师着眼点在“教”,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仿”,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格是否得到尊重,心理是否愉快,则在教育者视野之外。以至多数学生在师德尊严的桎梏下,迷失了“童真无邪”的本性,习作“失真失趣”,无病呻吟。现代教学观则把学生阶段看成人生的一部分,着眼点在“学”,教学方法是“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辨证统一。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会表达和交流。老师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是亦师亦友。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保持着“童真无邪”的本性,心灵得到解放,才能既敢说又敢写。二、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弘扬学生的个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推崇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强调要“积极实行”,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式教学,主导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交谈中,既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从同学的见解中得到启发,以修正自己的见解或使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深刻。对事物的认识,不管是求同求异,学生都经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在习作教学中,因为素材来自学生自己的生活,来自学生自己的观察,更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大家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更有利于学生“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三、在各种智力活动中培育学生个性化语言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早在19世纪梭罗就指出:“表达是整个人的活动,我们的语言机制或许连着血管的,如果没有心脏、肝脏和其他所有器官的帮助,智力是没有能力表达思想的。”在智力活动中培育个性认知,对个性语言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纷纭变幻的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观察、在思考、在想象。同是观察,有的喜欢着眼于整体观察,把握整体特征;有的乐于观察局部,对细微之处也不轻易放过。同是思考,有的喜欢求同,概括出事物一般特征;有的则喜欢求异,追求答案的多样性;有的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体现思维的深刻性;有的却如行云流水,灵活之极。同是想象,有的习惯于由此及彼地联想,有的却常常突发奇想,犹如天马行空,正因为有了智力活动的个性,才会有个性语言的表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时,既要教给一般的智力活动方法,如观察一般要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思考要从分析到综合概括,想象要有一定的原型等,同时要细心保护学生智力活动的天然的个性。比如观察时,教师指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有的学生却不照着做;答问时,能把局部说的很具体,而却把整体忽略了。从保护学生个性的认知出发,应首先表扬学生观察的很仔细,然后再指点他看看、说说整体特征。此外,在教学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爱怎么观察就怎么观察,爱怎么思考就怎么思考,在掌握一般的智力活动方法的同时,使个性认知也得到培育,才利于学生“有话可说”。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加以指导。四、在感受、体验中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情感感受和体验是指在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特殊的情感。没有情感的参与,智力活动将变得枯燥无味,甚至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