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校长报告(杜郎口中学经验介绍)崔校长报告各位参会代表:首先感谢你们到杜郎口中学来听课、来参观、来交流、来感受。今天下午我就杜郎口的课堂和支撑这种课堂改革的管理方面的措施向大家汇报和交流。现在我们茌平县还有19所乡镇初中,杜郎口中学是19所之一,学校的规模不如在场每位代表的单位,不如你们的学校的规模大。从1997年4月28号做杜郎口中学的校长一直到今天,我真正的理解了、体会到了我们做教育的本质及它的核心价值观。我就课堂改革先给大家做以汇报。我于1997年4月28号到杜郎口中学任校长,当时这所学校是我们茌平县最差的学校,那时候大家关注的是教学质量,十年来杜郎口中学每年升入高中的人数保持在个位数,从来没有突破过十人,初一招生的六个班到初二减少到了四个班,到了初三变成了两个班,就连在杜郎口教课老师的孩子也都纷纷转入到了县城的城关中学、实验中学或是乡镇上比较出名的胡屯、冯屯中学,以及我们东边德州的齐河县的一个镇大张中学。现在我回忆起来,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的有,走神的有,打闹的有,包括辍学的,辍学的真正的根源不在于家庭贫困、办学的条件不好、做父母的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是否到位,问题出在了课堂上。自从来到这所学校我最大的工作特点,就是进入课堂听课,我一年听课达1000节,说起来老师们可能觉得这是个天文数字。当时我对办公室的通信员说,除了教育局的领导、乡镇政府的书记、镇长、副镇长,其他人来了不要告知我在学校,因为很多同学、朋友及老家的乡亲,他们到学校不是关注着这个学校的发展如何,而是这个校长是我的同学,找到我拉关系,要好处。其实我这个人不擅长交际联络,应酬社会的各方面的领导,所以我前七八年一直把精力放在了课堂上。也就是通过听课找出学生厌学的症结:初一的学生学习的劲头和专注学习的状态还好一些,但随着年级的提高反而厌学情绪越来越重了,这不是因为年龄大了一岁,学生就失去对学习的兴致,而是老师们的满堂灌,只顾完成教学任务,不管学生学得怎样,不管学生领会理解程度如何,不管学生感受体会怎样,会不会运用等等,学生学习的最大悲哀是包办。我现在总结我们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总结我们的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简单的说就是两个“对”:对人对书。我们的课堂出了问题是因为老师们只注重“对书”,书就是文本、课本、资料、练习册、报纸、刊物等等辅导书,我们老师侧重研究的是这些死的东西忽略了活生生的个体,课堂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但是最近几年,杜郎口老师们开始研究学生的心理、心态;研究学生在本节课他的接受力,他的融合力,理解力;研究学生怎样才能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成果,有自己的方法。往往很多老师在课堂都只顾书本上的知识是否讲解清晰、完整,其实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人本教育应该是对人的教育。我有一次听课看见学生在课堂上呼呼大睡,还有两个学生在桌下用拳头你碰我一下,我碰你一下,用脚相互踢着玩。下了课我把这几个同学叫到办公室,说到:“同学,我在那里听课,你怎么睡觉?你们两个人怎么闹起来了?”学生看着我,鼓起了勇气:“报告校长,我不是不想学,就是老师讲的这些内容我不懂,像听天书一样。”这就是问题的核心:课堂是老师一个人的,学生没有话语权,没有表达权,没有对文本展示理解的机会,不能把自己的心灵、精神、信仰、愿望、思考表达出来。课堂的动力,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哪里?这个动力不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要注意好好学习,加强对课堂细致的听讲,把握更深刻的知识,将来走向社会怎样怎样。我总结了两句话:教育不是说服,课堂不是灌输。包括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的人生观的树立,不是印发条文给他让他背过,而是让他亲身感受后融化、融汇、融解。当他自己有了对这个知识的突破,有了自己的思路,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观点,得到大家的赞赏,受到老师对高位评价的时候,这个同学建立自信心,拥有了尊严,确立了形象,这样就更能激发起他对知识的研究兴趣,兴致,兴奋。这种自我感受的而不是听老师讲解的记忆更持久,有这么三句话——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记得牢,一辈子不会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