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第7课课题:《交城山》、《跳竹竿》课型:唱歌课课时:2课时(具体课时任务:第一课时学唱;第二课时展示歌曲、集体舞跳竹竿。)学习目标:1、我能流畅、完整地演唱歌曲,并学着用do、re、mi、sol、la五个音哼唱成短曲;2、我能用语言表达对民歌的感受,能了解乐曲旋律和结构特点,尝试看图谱学习竹竿舞的基本步伐3、我能感受竹竿舞的舞蹈风格,体验跳竹竿舞的乐趣。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流畅地演唱歌曲。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每学生都能大胆的尝试、积极的投入表演。激情激趣导入目标独立思考个体探究分享交流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启发探究随堂笔记导学引航目的、方法、时间独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互动策略内容、形式、时间展示方案内容、方式、时间重点摘记成果记录规律总结※创设情境-我想唱※1、说一说你以前听过的民歌。2、介绍歌曲《交城山》、《跳竹竿》,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向往。※解读目标※1、我能流畅、完整地演唱歌曲,并学着用do、re、mi、sol、la五个音哼唱成短曲。2、我能用语言表达对民歌的感受,能了解乐曲旋律和结构特点,尝试看图谱学习竹竿舞的基本步伐。3、我能感受竹竿舞的舞蹈风格,体验跳竹竿舞的乐趣。※感受音乐-我来唱※内容: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速度、了解谱号学法:欣赏、体验情绪、整体听唱1、走进文本初听: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复听:观察乐谱。了解其小节和此歌曲的谱号,完成随堂笔记一。再听:老师范唱,边唱边做一些基本动作;试着在心里唱一唱这首歌曲。学唱:随琴模唱旋律,试唱歌词。温馨提示:请注意聆听歌曲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完成随堂笔记二2、走进作者《交城山》是一首晋中民间小调,又名《苦伶仃》。全曲2段歌词,第一段表达对交城山水的赞美,第二段描述了交城大山里迎亲的喜庆场景。《跳竹竿》是一首海南民歌,又名《跳柴歌》。歌曲描绘了五指山下,万泉河边欢歌热舞的场面。3、拓展延伸※体验音乐-我们唱※对学对子检查独学完成情况:小对子之间分享展示随堂笔记一、二。群学合作研讨重难点内容:竹竿舞步法活动一:学习竹竿舞。看图谱,学习唢呐动作,在地面贴好的静止平行线上练习并听教师鼓声节奏来跳一跳。活动二:听音乐跳竹竿舞。让我们跟着音乐,加上手脚动作一起跳起来。指导方法:教师可示范竹竿舞动作预展:针对展示内容,组内分工,结合展示方案,做好展示准备。※创造音乐-我会唱※展示:方案一:演唱版我们会用动听的声音,不同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方案二:表演版我们用音乐和舞蹈表现竹竿舞。建议:组长根据展示方案,合理分工。认真倾听!你可以补充质疑的!进行有效的评价!加油哦!随堂笔记一(1)想一想:我知道歌曲的情绪是,速度是_______。(2)数一数:我知道歌曲有____小节。(3)看一看,我知道歌曲的拍号是。随堂笔记二学习这两首歌,你的感受是什么?等级评定:★★★★★(1)学习什么是民歌?民歌的特点?(2)介绍山西风景、山西方言;了解海南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看当地人跳的竹竿舞。等当堂测评分层达标基础落实★本节课是一节音乐唱歌课,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第7课,整体认知感和设计目标是逐层深入。了解山西民歌、海南民歌的风格特点,能用语言表达对这两首不同风格民歌的感受。发展能力★★通过个体自主探究,能在聆听的过程中记住歌曲节拍节奏特点,通过小组的合作,对歌曲进行巩固与展示,并进一步感受民歌歌曲特点及竹竿舞的舞蹈风格,体验跳竹竿舞的乐趣,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向往。提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唱歌课的基本特点,通过“感受——体验——创造”来达到一定的音乐认知,并引导学生用优美、欢快的声音表现歌曲,用各种艺术形式展示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