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注重"怎样解题",而忽视了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解题能力的培养格格不入。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再说数学教学不可能把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一一讲全,把解答的方法都教给学生。数学教学的功能是帮助学生习得数学问题解决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并引导他们灵活应用这些方法,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即“策略”。小学生应具有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一、把握数量关系应用题由已知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好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一步步进行推理,由已知推理未知的过程。层层深入,那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呢?二、寻找典型应用题的解题关键小学三年级的应用题主要有平均数问题、两步连乘、两步连除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后,能否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怎样入手分析。典型应用题都具有特殊的结构与特定的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的例题,在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都可以找出特定的解答规律,这些解答规律,还可以用某种形式固定下来。如:平均数问题:解答求平均数问题,一般要先求出总和与总份数,然后用总和除以总份数,得出每一份是多少。即平均数是多少。例:三年级1班和2班一共做好事56件,3班和4班平均每班做18见,平均每班做多少件?这是一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和与总份数,再求出平均数。然而,学生经常把总和与总份数弄错而产生错误的解法。要防止产生上述错误,要注意透彻地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及它的求法。三、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时,我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改变了信息和问题:我们班有50人,打算2人用一张桌子,我们班需要多少张桌子?这些桌子4张摆一行,可以摆多少行?还剩几张?让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再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周围,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自己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如教学两步连乘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题:文具店进回5箱钢笔,每箱有20盒,每盒10支,一共有多少支?如果每只笔买3元,这批笔可以收入多少钱?在探究时,教师不去过早地讲述算法,只是提出问题:“你可以借助画图帮组理解题意,也可以用别的方法,小组讨论一下,看你们组能想出什么好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尝试、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有的组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有的组用画图形的方法,有的组用口算,得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尝试这将算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思考、说过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会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组与组的评价、补充中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五、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