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贯通改革、发展、稳定,贯通经济、政治、文化,贯通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党的组织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提供组织保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的事情能不能搞好,关键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建设是关键。组织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个大局服务的。组织工作要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提供组织保证,就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组织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所承担的职责。1、必须把组织工作融入构建和谐社会体系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和创新组织工作。和谐社会能不能建成,取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素质和本领,取决于各级党的组织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组织部门承担着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的任务,既要服从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又要把组织工作融入于构建和谐社会中,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实现良性互动。组织工作的外延和内涵决定了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外延上看,组织工作既是我们党执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事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少了这个环节或者是环节之间不协调,就会影响国家机器的运转,影响到社会公共管理的质量。从内涵上看,胡锦涛同志所论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既是组织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组织工作的标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组织工作和谐协调所必须具有的。组织工作实现民主化、制度化,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建立公第1页共9页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干部的选拔任用、干部的激励保障中体现公平正义,在干部工作中坚持以程序的公正严密体现诚信,就必须不断地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把改革作为组织工作的生命线,始终保持组织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从检验标准来说,就是是否培养选拔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否使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组织设置、人才结构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相适应;是否使“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落到实处,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和干事创业的舞台。加强和创新组织工作的目的是更好地服从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这样,组织工作领域才能拓展和深化,组织工作才能有所作为。2、必须把推动领导干部观念更新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新的执政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工作方式方法上大胆变革。如果承担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那么,“和谐社会”就可能成为一个时髦的用语,写在纸上,喊在嘴上,而不能体现在具体的执政行为上,体现在社会的公共管理事务中。作为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组织部门,应当思考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对领导干部思想观念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并且结合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大规模的干部培训,积极推动领导干部树立先进的执政理念。观念决定行为。构建和谐社会中执政方式、行政方式的变革,都取决于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因此,必须把促进干部队伍观念更新、思想解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3、必须坚持把发挥组织资源、人才资源优势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组织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我们党是执政党,具有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这是党巩固执政和长期执政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调和化解社会各种矛盾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矛盾逐步显现的情况下,党的组织是不是具有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