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填空题1、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1750年《美学》2、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第一个明确确立美学的人是费希纳)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4、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对称与拼合5、充实之味美(优美)光辉之味大(崇高)这句话的美指的是——崇高、壮美6、什么东西包含自恋情绪、嘲讽、享乐——酷7、寓教于乐的第一个提出者——贺拉斯8、不属于美学学科性质的是——心理学学科9、审美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象、情感、领悟P58①感觉:清辉玉臂寒=通感②知觉:“春风又绿江南岸(感光”的绿是色彩实感,知觉选择性p61③想象:接近想象、类比想象、对比想象。接近想象:陆游《游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类比想象:“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④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感的积极主动扩散、包容的运动性。⑤领悟:顿悟10、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形、声、质、味1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12、古希腊的悲剧通常是——命运悲剧13、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根据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顺序确定了教育年龄的分期:出生到7岁为第一期:;7至14岁(青春发育期)为第二期;发育期到21岁为第三期。这种分期对于教育的意义在于,实施美育必须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14、夸美纽斯重视以绘画、音乐训练感觉、想象力、记忆力及相关的器官,特别重视以美育来发展学生的感觉。“共通的感觉”。15、席勒的《美育书简》正式提出“美育”概念,历史上第一部以美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是美育理论形成独立体现的标志,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把人性划分为两个部分:不变的人格和变动的状态。人格相当于理性或形式,状态相当于感性或内容,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美育是人类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16、梁启超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美学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尝试者,也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开启者,首次在中国提出"趣味教育"。17、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18、蔡元培:“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又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第一个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19、中国西周的教育政策提出“明人论”并以之作为教育目的,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基本内容。20、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1、柏拉图提出,为了防止“罪恶、放荡、卑鄙和淫秽”对青年的影响,就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融美于心灵的习惯。22、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对称与拼合23、社会美社会美是以人类基础性生存活动——劳动为核心所形成的审美形态。社会美是人类最早、最基本的审美领域之一。24、清人姚鼐视优美为“阴柔之美”,“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25、崇高突出的形式特征是“大”。26、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第一次提出崇高)中明确提出并论证了崇高这一范畴。27、世纪英国经验派浩克指出人的所有情感都可以归结为自我保全和相互交往两大类。28、《判断力批判》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数量的崇高),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力的崇高)。29、黑格尔认为在美与崇高那里都是以理念为内容,以感性的表现为形式。30、孔子美学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美善”统一、“文质”统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和”的审美标准与取向。《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1、先秦时孟子是首位较为接近地探讨优美与崇高的思想家。在论述人格美时面于提出了“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思想。“美”(优美)是“充实”,所谓充实即仁、义、礼、智、信所达到的和谐,孟子也是把仁义礼智的道德原则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