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的问题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是高中历史教学经常涉及的几个概念,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一面地注重对于学生历史课本知识的传授,实际片面地突出了史实的教学,却忽视了对其他几个概念的了解,因此导致学生对此几个概念不能区分,在史料的整理运用、史观的把握、史论的得出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历史解题能力和教学质量提高。特别是在新课改的精神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更是在这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当前的历史考卷中有关史料的“材料分析题”也越来越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要做好此类题也必涉及这些概念。因此,将史料、史论、史观的应用引入新课改的教学中的做法也就显得很是必要。但在事实上,对于相关问题却还没有很系统的认识,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一、什么是史料、史实、史论、史观、史识。史料:是指历史材料,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一般来说,史料愈是确凿、丰富,人们经过研究和解释,对历史的认识也就愈是真切,对历史的“重现”也就愈接近它的本来面貌。史学专家们一般把史料分为三类,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文献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以及各方面的书籍和近代以来出现的报刊、杂志等;也包括了碑刻、摩崖,以及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简帛、墓志等都属于文献史料。今天,除了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资料以外,还有大量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献资料。对于世界上发生的大小事件,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跟帖等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历史记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也为我们利用好文献史料组织教学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资源。•实物史料。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主要是各种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如遗址、墓葬及出土文物等。.口述史料。是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其记录的方式有笔录、录音、录像等多种。这些资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以及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从另外一个角度分类,也可以把史料大体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一般说来,第一手史料是指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是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史实:是指历史事实。史论: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史观:是观察历史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它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唯心史观与此相反。、文明史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文明”的分类(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实质就是近代化的过程。纵向的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横向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它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全球史观认为从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整体史观还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活动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