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必先授之以渔”-------现代文阅读技巧指导心得总结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文学读教学始终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学生语文学习与能力提高的难点。是教师教学的障碍物,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很多学生一做到现代文阅读题就头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缺乏必备的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对于文字欠缺感知力。现代学生的阅读大多是以“快餐”形式进行的。素食阅读构筑了现代中学生的阅读体系。网络视频电视,电子书等快捷方便的阅读渠道打开了世界的窗户,也造就了学生阅读意识的粗、浅、快。多数同学很难静下心来,捧起书本走进文字的海洋,直观可感的视觉形象取代了想象联想的文字领域,造成了学生对文字的感知是迟钝而麻木,肤浅而粗疏的。2、缺少必备的生活经历与体验,情感的体验认识空白而单薄的。今天的中国学生已是80、90后,是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的独生子女们。生活的环境使得这些孩子们习惯了他人为自己着想,为他们操心。他们既定的思维形式是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为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与思索问题。过于平顺的生活经历也很难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时代的发展更促使他们追求个性,崇尚时尚与自由,对于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呈现的思想,情感,尤其是些年代久远,“文学大家”的文章就很难找到认同的契合点,其认知自然是空白而单薄的。3、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达思想与情感读书少,不读书,生活体验少等因素致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弱,再加上网络用语及不规范用语的影响,使很多学生不能清晰、准确的表达也是造成学生阅读理解困难的因素之一。结合近年语文教学实践及对学生实际状况的了解,笔者认为,对学生阅读理解的指导与能力的提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授之以渔’,引导学生用运技巧与方法快速阅读1、紧扣题目,深挖细品,拓展联想,整体感知,明确文体,了解内容,区分内容主次,体悟作者情感教学中,教会学生首先从题目入手,运用题目拓展法,联想法,发问法等多种方法来整体感知内容。揣摩文章写什么,自主构思“怎样写”。同时通过题目明确文体,例如《看云识天气》、《怀疑与学问》、《藤野先生》、《黄山记》等文题,题目中所显现的文体特征很明确,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文体知识感知内容,让学生快速了解文本。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知道文题若为写人内容必然写事;写人为主就要体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文章即以“我与先生交往中的事件来表现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对先生的赞美与怀念之情”;若为写事,必有人物描写,通过人物活动、事件发展来揭示事件的本质意义,反映社会现状,表达作者的思想认识。例如《一件小事》这样的文题。从而全面掌握课文的行文思路与结构特点。2、以问带读,还原文段,寻找答案很多现代文阅读问题的设置都是从文本相关语段中衍生出来的。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带着问题阅读文本,还原语段,必能找到解答问题的语句。明确了阅读的方向,理解就会容易一些。3、文意概括,注意段首、短尾关键词句,不要忽视结论性语句大部分学生由于表达能力的限制,涉及文意概括时常常茫然无措。教师启发他们通过寻找句段段首、短尾关键语句,尤其注意结论性、评价性语句将于助于学生准确、清晰概括、理解文意,对学生语言能力也是一种提高。4、语句赏析,注意修辞与句式,关键字词莫轻视语句赏析是现代文阅读中难中之难。学生碰到往往无从下手,因此教学中告诉学生赏析语句先找修辞,后看句式,注意关键词语,最后结合内容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有效的找准赏析角度。5、语言表达,巧用原文,稍加修改,准确回答。所有的文章阅读与理解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当学生不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时,教师可以教给他们采用“语言表达,巧用原文,稍加修改,回答问题”的方法,也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而简捷的途径了。(二)以读促写作,用写作提升阅读,让读与写有机结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思维是写作与阅读的基础,有思维才会写作,才会阅读理解。但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与写作也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是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