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一堂初中化学课——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备课要点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李云松2013年9月4日“教有方法、教无定法”——一堂好课没有固定模式,但有基本构成要素。一、一堂好课包括哪些要素传统课程与新课程在教学理念上有差异,评价的要素和角度也会有所不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所以,新课程教学方法也有继承和创新。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新颖、逻辑、适合)教学方式(科学、合理、适用)教学过程(流畅、灵动)教学语言(简洁、清晰、流畅、准确、适度)….………………………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从学生角度看: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更重视学习方法的获取和科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从教师角度看:教学生学会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帮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促进能力发展。新课程理念:从强调“教”到突出“学”一堂好课的要素呈现角度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只是知识的储存者,而应该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应用者。教师讲得精彩,学生未必学得扎实。从本质上看: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而不是教师在灌输知识(以传授陈述性知识为主);是在学习、应用科学学习方法中形成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是努力体现三维目标,而不是只追求达成知识维度的目标。新课程一堂好课的评价要素新内涵:从形式上看:教学过程:(1)学生有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2)教师有无针对性的引导;(3)学生的学习为主,还是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学方式:直接给出知识,还是通过相关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如: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展示等,教师提问、追问、提供情景素材、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体验过程等;教学语言——采用陈述性语言还是引导式语言(启发式语言、疑问式语言等)。二、初中化学知识的特点课标P1前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课标P1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课标P6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点学科启蒙——知识浅、内容少。学习内容——化学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学法要求——学会记忆、整理化学知识,科学学习方法需要得到应用和强化,化学学科思维方式需要启蒙并初步形成。(一)基本流程:研读课标——研读教材——了解学情——撰写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备课的基本流程与重要关注点(二)三个备课重要关注点1、落实一个转变:从备教到备学“教”与“学”的差异在哪里?主角不同:教师还是学生,还是两者兼有之。视角不同:看教师表现还是看学生活动。形式不同:以讲为主还是以学为主。效果不同:被动接受还是主动获取、形成。如何体现学: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过程:“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词典)学习过程:学习知识所经过的程序学习知识需要经历哪些程序?方法:“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按一定程序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具体方式、手段的通称”“掌握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顾明远《教育大词典》)突出“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策略提供学生自学、互学、讨论、展示的平台和时间,引导学生参与其过程,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