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目标明确1.通读课文,了解什么是意境。理清意境与意匠的关系。2.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3.提高自己艺术鉴赏的能力。(重点)(重点)了解作者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李可染在作画课前预习一、重点词语1.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2.惆怅:犹豫不决或指有些不知所措,大多用来形容很无奈的意思。3.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4.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的形容5.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6.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7.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8.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也比喻景物景象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二、字音字形惆怅真挚暮霭chóuchàngzhìǎi朝朝暮暮浮光掠影渲染zhāolüèxuàn夔门kuí夔整体感知2.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1.找出本文中心论点。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3.什么是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的说,就是加工工程4.为本文划分合适的层次。第一部分(1~4):阐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第二部分(5~8):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第三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合作探究阅读1~4段,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的意境的概念?2.第3、4段,作者列举的李白和毛泽东的诗,其目的是什么?3.说说1~4段的论证思路。1.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的意境的概念?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2.第3、4段,作者列举的李白和毛泽东的诗,其目的是什么?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了“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3.说说1~4段的论证思路。由画山水引出“意境”阐释什么是意境表明山水画与“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同。列举李白和毛泽东的诗,分别说明了xxxxx自己组织语言说一说吧!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第五段有什么作用?2.第六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概括第八段的主要内容。4.依据课文,说说意境与意匠有什么关系。1.文章第五段有什么作用?一问一答,自然过渡。引出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2.第六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3.概括第八段的主要内容。第八段主要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4.依据课文,说说意境与意匠有什么关系。“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由此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深入思考思考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