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写作思路。(重点)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难点)3.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李可染一、作者简介一、作者简介李可染画作欣赏万山红遍漓江胜景图牧牛图二、字的音、形、义二、字的音、形、义惆怅(chóuchànɡ)真挚(zhì)渲染(xuàn)身临其境(lín)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胸有成竹(xiōnɡyǒuchénɡzhú)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从早到晚,天天如此。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时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主意。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也比喻景物景象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三、初读感知三、初读感知•1.什么是山水画?你能列举一些著名的山水画的画家和著名的山水画吗?山水画是以描绘山川景色为主的一种国画。李可染《漓江胜景图》2.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3.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第一部分(1):点明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第二部分(2—4):具体论述什么是意境。第三部分(5—8):如何获得意境。第四部分(9—10):意境和意匠的关系。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4.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不同处不同处谈诗歌的意境,分析诗的景与情谈诗歌的意境,分析诗的景与情,诠释意境。,诠释意境。————相通处相通处四、细读探究四、细读探究1.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列举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目的是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3.第6自然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目的是什么?4.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五、品读赏析五、品读赏析“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由此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1.说说意匠和意境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而是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深厚的感情。2.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古诗词为例,分别找出来,并说说他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3.你了解中国山水画吗?对于山水画的意境是如何理解的?宋范宽《雪景寒林图》张大千山水画作中国画更多地强调“抽象美”,当你欣赏作品的时候,可以体味其中的“神韵”,努力地去把握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中国画注重意境,手法独特。所谓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思与境偕”不但是“诗家之所尚”,也是画家所追求的。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4.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