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主持人庄得顺一、(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背景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八次课程改革第一次:(1949-1952)建国后,1950年8月颁发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1年3月通过了《中学暂行规程》正式颁布中学政治等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草案。第二次:(1953-1957)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主要学习苏联经验,基本上是参照苏联大纲的模式,放弃了自1951年开始的学制和课程体系。第三次:(1958-1965)1958年9月,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标记,以缩短学制,大炼钢铁,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第四次:(1966-1976)文化大革命10年。第五次:(1977-1985)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完毕。第六次:(1985-1991)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1988年5月,颁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包括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和24个学科的教学大纲。第七次:(1992-2000)1992年8月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1992年还颁发24个学科教学大纲,于1993年秋起在全国逐步试行。1996年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1998年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第八次:(2001-现在)我国教育界普遍认为: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都有问题,最核心的就是没有以“学生为本”,为教学而教学,我们的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自2001以来,课程改革开始在全国42个国家级实验区试行,核心理念是“素质教育”。至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基本在全国全面推行。这一次的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是“革命性的”,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新教材设计的初衷,是力求改变以往的繁、难、偏、旧,降低知识难度,贴近学生生活,注重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教学原则,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经过几年的试验探索,并没有实现期望的目标。应试教育轰轰烈烈,课程改革步行缓慢。问题何在?新教材给教师大量自由裁量权,新课程明确要求教师要实施“创新教学”,课改后强调动手实践,而这些正是我们现有老师所缺乏的。老师认为新教材知识结构零乱,缺乏系统性,老师不会讲、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如何能达到预期的目标2.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品德课程的成长课程名称演变:政治课——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1)政治课:纯粹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东西,培养目标,一切为政治需要,浓厚的阶级色彩。(2)思想政治课: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东西,开始强调人的属性,淡化其阶级性的内涵。(3)思想品德课: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东西,张显人的属性,反映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社会性跃然纸上。(4)课程名称由分到合:原有政治课是分散的,后来的思想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