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实词解释:1、环而攻之2、池3兵革。;。4、委而去之5、多助之至6、亲戚畔之7、天下顺之8、七里之郭9、域民10、故君子有不战二、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去国怀乡B、是进亦忧天降大任于是人也C、得道者多助不足为外人道也D、三里之城环而攻之(2)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易其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C、寡助之至比至陈D、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3)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C、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D、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4)A、失道寡助会天大雨,道不通B、故君子有不战温故而知新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吾与汝毕力平险D、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陋室三、句子翻译: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原文填空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文章的主旨句是2、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政治思想3、写城小易攻的句子:,写出攻势之大的句子:,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4、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文中另一个词是:。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五、回答问题:1、“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请你分别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和主旨的史实。证明论点:项羽引兵渡河,破釜沉舟,士兵团结一心,获得战斗胜利。证明主旨:李世民施行仁政,以德服人,深得民心,开创“贞观之治。”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请你联系历史,谈谈对本文主旨句的理解。纣王残暴无道,只知贪图享乐,不知为国家、百姓着想,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而周武王任用贤才,为民着想,深得民心,后来武王伐纣,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正是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人的就多,而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最终弄得众叛亲离,失掉江山,让人取而代之。3、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答:(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4、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家和万事兴。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⑴寡助之至()⑵亲戚畔之()⑶所恶勿施尔也()⑷兽之走圹()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