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致信大学老师别抹黑中国派记者查高校两月11月14日上午,《辽宁日报》头版公告并在4版整版刊发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文章称,公开信的由头是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征集微故事。一位大学生留言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这引起了编辑部的注意。文章称,在这次策划推出之前,报社采编在省内外几大高校中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并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听了将近100堂大学专业课。公开信中指出“呲必中国”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14日晚19时35分,中国青年网刊登署名国平的文章《“呲必中国”不能成为课堂必备课》,就《辽宁日报》刊发的公开信发表评论,文章称“问题令人震惊”,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网络上、社会上诬蔑辱骂祖国等负面情绪的一个源头。国平谐音“国评”,多见署名评论一些重要事件,关注的事件涉及重大国计民生以及重要国际关系,常被认为像代表国家的评论,曾连续16评香港占中,评周永康被审查,评习总外交典范等等。“国平”的文章认为,当这些负面情绪倾盆而下,青年学子们往往在懵懂中选择接受、在狐疑中选择将信。在这些负面情绪的濡染下,很难想象青年学子们对国家、对社会有信心,对祖国有那种深沉的感情,对自己的人生未来会乐观向上。有人说,“爱之愈深,责之愈切”,那些批评祖国最严厉的人,往往是那些爱祖国爱得深沉的人。然而“国平”的文章认为,高校课堂上的“呲必中国”现象,与此并不是一回事,你可以指责一些丑恶现象,但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对国家的信心。你可以批评一些不良风气,但不能从心理上消解对祖国的爱、制造对国家和社会的对抗情绪。你可以谈谈对现实问题的切身感受,但你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个人的感受也许是真实的,但并不代表全面的真实、整体的真实。这些基本道理无须赘述,反倒是漠视这些基本常识,故意唱反调、弄噪音值得警惕。以下为辽宁日报刊登的相关公开信的全文。《辽宁日报》配发“编者的话”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策划的缘起,是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里一些大学生微友发来的话,他们反映: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经济、法律、社会学、行政管理等与哲学文史等社科领域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每当结合现实问题,常常会表达出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中国成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还有的老师,把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和牢骚也带到了课堂上,这些都让同学们感觉到心情很灰暗。大学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除了知识的传递之外,还承载着为中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回忆起那些在我们的成长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老师,总是心生敬意和温暖。虽然同学们反映的情况可能只在少数老师中存在,哪怕他们所能影响到的学生数量并不可观,但只要这个问题存在,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同时,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上来看,高校课堂上的这个现象,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一个投影,反映了当今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以消极的眼光看问题、到处寻找阴谋论、随时随地发牢骚,这种负能量的传递在一些人当中已经成了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生活、去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又该以怎样的眼光去看待社会问题、看待今天的中国?消极悲观永远不应该是一个成熟社会的主旋律,在践行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更应该以一种积极阳光和建设性的姿态面对今天的社会、建设这个国家。这是我们对自己、对读者、对老师们的希望,也是我们推出这个策划的更深一层目的。在策划推出之前,我们在省内外几大高校中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在各个学科老师和学生中间召开了7场座谈会;并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沈阳、北京、上海、武汉、广州5个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听了将近100堂大学专业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全面准确的第一手素材,把策划做得更扎实、更客观,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