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生“金”——闽北山区生态扶贫调查以绿生金闽北山区生态扶贫调查新华社记者孟昭丽、林超、王成以绿著称的闽北山区福建南平在推进精准扶贫时,将好生态与富百姓巧妙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扶贫之路。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以绿生金的探索已遍地开花,在实现产业发展、农户脱贫致富的同时,也有效保护了闽北山区的青山绿水。探路子:昔日穷根今日金山6年前还因为地理位置而苦恼的XX县区外屯乡洋屯村村民,如今却骄傲地说家乡是一块风水宝地。走进洋屯村,两侧山势陡峭,中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荷塘。这里四面环山,地势落差大、河流多,常常是十年九淹。曾任村主任、如今是XX县区农家人莲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许仁寿告诉记者,村民们辛辛苦苦种植的水稻,却常因洪灾颗粒无收,苦不堪言。在一位驻村干部的启发下,2010年起,洋屯村根据当地气候和地域特点,组织村民大规模发展莲子产业。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莲子基地,产品供不应求,贫困村的帽子也摘掉了。许仁寿笑着说。XX市农业局副局长林承杞告诉记者,南平发挥一方水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目前拥有顺昌菇业、浦城丹桂业、光泽鸡业、松溪笋业、政和竹业等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4552家、家庭农场941家。在闽北山区,一些乡镇因为远离XX县区、交通不便而成了贫困村。如今,远离XX县区的那份纯净反而成了金字招牌。在一些文化特色突出的贫困村里,正通过挖掘地方自然生态、特色农业、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等资源,发展农家乐、乡村游,带动贫困户增收。记者在XX县区张墩村看到,新组建的旅游公司打造了葡萄园、苗木园、水乡渔村等农业景观平台,建成了全国首个乡愁馆,吸引了周边大量游客。2015年该馆共接待游客26.38万人次,参与农户每月增收1100元。第1页共3页求发展:生态经济双赢初显在XX县区旧县乡东厝村,70多岁的蔡朝清守着自家的5亩山垅田,却因家里没有劳力,生活窘困。如今,他以每亩400元的年租金入股当地一家水稻合作社,足不出户每年可分红2000多元。在南平,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准路径正在慢慢成形。这不仅保护了闽北山区的生态环境,而且从绿水青山中找到金山银山的当地村民们,保护生态的积极性更高了。来自XX市的数据显示,5年来,XX市贫困人口由23.6万人减少到6.9万人,并计划在2018年左右帮助其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可喜的是,脱贫后的村民们保护生态的意识更强了。XX县区花桥乡招沙甲村过去曾是贫困村,村民一度靠着上山砍树卖钱过活,青山变荒山,最后不得不离家寻生计。如今,记者再次来到该村采访发现,随着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壮大,招沙甲村不仅恢复了青山绿水,还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谋未来:多方护航助力生态扶贫传统的生态优势地区,往往也是贫困地区,普遍面临财政收入低、贫困人口多、经营主体弱小的困境。记者在南平采访发现,当地通过探索金融创新撬动启动资金、借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用股份制模式稳住农民利益等举措,为生态扶贫护航,确保生态产业建起来,稳得住。记者发现,针对贫困地区普遍面临的资金少、贷款难等老问题,部分县区通过金融创新帮助贫困户拿到启动资金。我们创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期农产品收入、集体林权、农民宅基地等10种新型抵押物,盘活了农村资产。XX县区农业局长范智彬说,2014年4月以来,XX县区共提供小额担保贷款9810万元,其中带动贫困户583户增收1536万元,实现了农户得到资金发展生产、财政扶贫资金效益放大和金融机构风险分散的三赢局面。针对贫困地区经营主体弱小的问题,当地还通过引进并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建立企业和农民的利益链接机制。XX县区花第2页共3页桥乡招沙甲村是省级生态村和水源保护地,此前没有成熟的产业,七成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谋生。自2013年起,村子先后引进和创办了5家公司和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茶叶和蜂蜜产业。在企业的带动下,招沙甲村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3372元涨至2015年的9560元,村集体收入从空壳增长到13.5万元,成功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支部书记钟学富告诉记者。XX市还积极探索资源入股分红模式,将地方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