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生物入侵者》教案课题及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生物入侵的知识。2、初步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其合理性,学习掌握文中所用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与作用;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习重点: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掌握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学习难点:理清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及其合理性。教学模式或方法:“三主”原则和自主合作探究及诵读法、情景设置法、分组竞赛等教育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流程设计教学预设:一、设置话题,图片导入由“生物入侵者”的视频引出话题“生物入侵者”,自然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循序渐进①给红色字注音归咎栖息斑斓藩篱遵循②解释下列词语,并在课文里找到运用这些词语的句子虎啸山林在劫难逃束手无策无动于衷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2、根据生物入侵者的定义是判断下列生物是入侵者吗?并说说你的理由。A、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荡几千米后落地,在条件适合的地方生根、发芽、成长。B、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被一艘货物带到北美大陆。3、作者除了向我们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外,还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的哪些知识?速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各段中心句或关键句,筛选出关键信息。4、你能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吗?我们的态度怎样?(超级链接态度文字)应采取哪些措施呢(超级链接视频)?5、你能以此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有什么好处?四、再读课文把握说明方法1、课文中主要提到了哪些生物入侵者?把介绍它们的句子找出来读一下,体会一下它们说明了什么问题?2、读下面带有数字的句子,从数字及其变化上说明了什么问题?3、换词比较,谈谈其好处——打比方4、在们还记得什么叫“生物入侵者”,也就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吗?5、自由交换空间。六、拓展延伸1、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教师先展示一幅图片作个引子以引导学生说,后再展示一些)?七、课堂小结让我们共同努力,抵抗“生物入侵者”!让我们用心关爱,共建美好生活家园!设计依据与意图:依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意图:激发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意图:丰富语言积累。依据: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设计依据与意图: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意图: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提高阅读水平。依据: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意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体现人文关怀。意图:继续提高学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培养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写作能力。依据:脉络式板书的特点。非预设性生成:学生1:老师,我发现课文出现了一个错词,把成语“漏网之鱼”写成“漏网之虫”。老师:你读课文很认真,能发现这么一个重大的问题很了不起。谁愿意对这个“错”字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2:课本上的东西会错吗?学生3:“虫”字还加了引号,我看像故意这么说的。非预设性生成:学生4:……老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我们还没学过的修辞方法,叫仿词。比如,“目中无人”,在《天下无贼》里就被说成“目中无贼”。再如“望洋兴叹”,我们说成。学生纷纷:“望楼兴叹”、“望书兴叹”、“望医兴叹”……老师:“与狼共舞”可以说成。学生:“与狗共舞”……老师:一字之差,语言变得幽默、风趣,言简义丰,在以后的作文中我们要注意运用。这种修反思与评价:成功的地方是没有走说明文教学文体化的老路,能根据课标指导和课时要求做到有的放矢,进行阅读教学,做到既学知识又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先生“领悟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体现人文关怀。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而我的教学预设却忽略了这一环节,非预设性生反思与评价:成弥补了我的过失。学生的发问引出了这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