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编号课题课型编写人审核人时间035新授课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2.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三、教学过程:(一)介绍鲁迅其人与时代背景1.指名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视情况补充。(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典型的江南水乡——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881——1936,先后在南京、日本、北京、厦门等地学习、教书;1927年10月到上海,直到逝世。肺病,55岁。几十万人自发为其送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指名学生介绍《朝花夕拾》,教师视情况补充。《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一共10篇。后来又加了“小引”和“后记”。基本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在北京工作,北洋军阀政府镇压进步学生,发生三·一八惨案,鲁迅支持学生,受到通缉,四处躲藏,后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备受保守势力的排挤。苦闷,愤懑,正如《小引》中所说:“浪迹天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于是便想起了往事。)(二)介绍《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1.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①《小引》§4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无限的趣味……”③《狗·猫·鼠》§9(喜欢小动物)④《无常》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兴趣。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2.童年的压抑与伤害①《五猖会》中“背书”一段(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3.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①《琐记》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赫胥黎《天演论》②《藤野先生》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从此走上文学道路,毕身以唤醒国民精神为己任,同反动落后作斗争。4.怀念亲人师友①喜欢的人(“无常”、长妈妈……)②敬重的人(藤野先生、寿镜吾)③同情的人(范爱农)5.作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忘记过战斗。①《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讽刺;②对中医的偏见:“绍兴几个名医,”借行医诈取病人钱财,痛恨迷信与落后;③《琐记》衍太太:居心险恶的人;④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还击、痛斥;(三)《阿长与<山海经>》导读学生自由阅读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思考并做圈点标注,思考: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1)“谋杀”我的隐鼠。(2).“切切察察的毛病”。(3).摆“大”字的睡相。(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5).“长毛”的故事。(6)<<山海经>>。(重点)全文最突出的的典型事件是:当我“渴慕《山海经》”到处寻找未见、“买罢,又没有好机会”的时候,并不识字而且把“山海经”听如“三哼经”的长妈妈,后来却把《山海经》买来了。“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在《狗·猫·鼠》中所计较的长妈妈一脚踏死“我”所喜欢的隐鼠那种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粗俗、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善良的美德,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阿长,即长妈妈,绍兴东浦大门楼人,生于约1850年前,死于1899年4月。长妈妈是鲁迅儿时最熟悉最了解的一位农村妇女,鲁迅对她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位“老年的女工”,是一位一向带领着鲁迅的保姆,鲁迅母亲和许多人都客气地称呼她为长妈妈,只有祖母叫她阿长,鲁迅平时则亲切地叫她“阿妈”。除本文外,在《朝花夕拾》《狗·猫·鼠》《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也都写到过长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