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对比等知识。3、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教学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2、合作探究法:通过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明确愚公精神。【课前准备】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二、了解作家作品,增强文化底蕴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三、反复朗读文本,体会人物情感(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三)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1.聚室而谋曰2.其妻献疑曰3.杂曰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5.北山愚公长息曰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四)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四、小组合作探究,直译梳理文意(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