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结合插图,理解词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知作者,解词题。1.同学们,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起来写课题。板书课题。2.这是一首词,谁来读读课题?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请看活动一。交流:简介词牌名: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师相机补充介绍辛弃疾。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农村度过的,其间写下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作,也深受人们的喜欢。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平乐村居》,便是其中较出色的一篇。“村居”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一眼看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请看活动二——二、学生字,读词文活动二:学生字,读词文。1.读准生字表中的三个生字,想一想:怎样记得牢,写得美?2.组内交流并默写生字,组内轮转批阅并订正。(2号同学负责报词)3.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4.组内轮流读文,其他同学注意纠正错误读音。5.全班交流。(每组4号同学读课文)交流:(1)翁媪:板书。“翁”上面有个公,是什么意思?“媪”,读音,是什么意思?师:是的,老年夫妻就是——“翁媪”。生齐读。媚:第二声。剥莲蓬:(bao)莲蓬。(2)“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g?活动一:知作者,解词题。1.自读课题,认识词牌名“清平乐(yuè)”,想想词题“村居”的意思。2.小组内交流对词题“村居”的理解,并谈谈对作者辛弃疾的了解。3.全班交流。师:这是为了诗词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因为这些韵脚,让词读起来更流畅。三、看图画,明词意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呢?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再默读这首词,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请看活动三。活动三:看图画,明词意。1.看看插图,读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2.组内交流。(小组成员要注意倾听,及时补充,对小组成员不理解的词句要认真思考,共同解决问题。)3.围绕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组间出题,你问我答。(每两小组互相出题、答题)4.全班交流课文意思。(每组6号同学发言)重点指导理解“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检测反馈】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清平乐(lèyuè)卧剥(bāobō)鸡笼(lónglǒng)翁媪(ǎowēn)2.解释下列词语。相媚好:无赖:卧剥:26、清平乐村居(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重点难点: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齐读课题)二、边读边想,感悟词境。中国人爱喝茶,常常是越品越觉得香气袅绕。一首好词也是如此,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深长。今天,我们下起来品品这首词。出示课文内容。村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带上你的眼睛,侧着你的耳朵,用心想象。完成活动一。活动一:边读边想,感悟词境。1.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看到了什么(景物、人物)?听到了什么?2.小组交流: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自己有什么感受?3.全班交流。(多种形式汇报)过渡: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词,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情景?(一)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1.词中景:茅屋、小溪、青草。2.脑中景:除了词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3.谈谈学生对这些景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