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魏星清平乐村居对比《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笔下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教出古典诗词的文化意蕴,让古诗词教学散发迷人的芬芳,著名特级老师窦桂梅、魏星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他们各自不同教学主张下的教学实践,给予了我们不同的启示: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末成曲调先有情片断一(执教:窦桂梅)师:(出示“居”)请同学们读这个字,(演示“居”字变化过程)。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人在房子里住,居住。生:我想到了一座房子。这个居呢,意思是屋上面有烟囱,屋子里住着十口人。生:这个字,让我想到了一个字——家。有居住的地方就有了家。师:好,人们常说“居然之家”。有了家,心就安了。人们常说,一人汉字就是一个典故。居住在这里说着这样的话(板书:吴音)什么样“话”叫吴音?生:吴国的口音。师:现在还有吴国吗?能不能借助资料说说?生: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和北方的语言相比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师:吴侬软语,好听啊。方言化作乡音,而后成了乡情。难怪人说一处乡音就是一个地域的文化。 片断二(执教:魏星)师:我们以前学过“词串”:“金秋、烟波、水乡——”生接背:“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师:今日我们来读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的韵味读出来。生读课题。师:这“乐”字在这里读作音乐的“乐”,“清平乐”是词牌,也就是曲调名称,古代的词是可以配乐来唱的。“村居”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读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之间要略有停顿,一起读。师:看到“村居”你们想象到了什么?生:我想到太湖边上有几户人家,夕阳西下时打鱼的船回家了,渔村炊烟袅袅。生:我看到了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曲折曲折的小路。……师:这是同学们想象中的村居。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怎么样呢?请同学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简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巧妙的导入无疑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基础。片断一中,窦老师先演示“居”从甲骨文到今日的演变过程,再让学生根据字形理解字义,自然而然想到“家”,想到“居然之家”,巧妙地导出“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典故”。接着她让学生从“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