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原理芜湖市第二中学郭秋芸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2.经历从提出猜想和假设到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3.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初步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教学重点〕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原则〕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规律发现的轨迹,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设计思路〕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活动。具体的探究过程分层次、分环节来完成,排除各种无关信息和干扰因素,让探究过程及结果水到渠成。具体环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认识器材→活动一:用实验感受浮力存在→活动二:初探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归类后再探究→活动三:对影响浮力大小的不同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得出结论→活动四: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之间的关系→引出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手段〕探究式的活动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网页制作、动画演示)。〔实验器材〕1.教师用:弹簧测力计、烧杯、重物、大玻璃杯、水槽、鸡蛋、盐水、一次性水杯、溢杯、适量水、细线。2.学生用:弹簧测力计、烧杯、重物、盐、适量水、一次性水杯、溢杯、体积相同的铝块、铜块、木块、橡皮泥、细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列举出生活中出现的和浮力有关的现象:(1)人在水中,为什么会有上浮的感觉?(2)万吨巨轮,在水中为什么不会下沉?(3)热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4)一粒石子和一个乒乓球落入水中会有何不同?(5)一块薄铝片放入水中会怎样?你会用什么方法让它漂在水面上?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它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导的新课教学1.初识浮力(1)让学生用3min时间认识、了解实验桌上摆放的不同器材,思考它们的作用,并设计、预测组合后使用能产生哪些实验现象。教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不同的器材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实验,可以用来做什么。(2)让学生用5min时间按事先设计的器材组合方式自行完成一些实验来感受一下浮力的存在,并把不同的现象加以比较,来初步认识浮力。(此过程教师巡视,并着手了解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具有创造性的想法。)(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及发现。(这一结果应是随机的,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学生会有一些漫无边际的想法,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归类,从而为引入新课作铺垫。)用动画演示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也有浮力作用,从而引入浮力的概念。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简单地测浮力的方法。2.探究浮力提问:液体和气体对其中的物体有浮力,那浮力的大小由什么来决定?浮力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再选用手边器材,来进行活动,其间可做适当指导。在学生活动了一段时间后,汇报结果。就学生的发现,师生共同分类探究,例如,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与液体密度相关的问题可用鸡蛋的沉浮来解决;与深度有关的问题可采取多组分头实验,交流后如有疑问再实验得出结论;与体积有关的问题先明确体积的不同范畴,再讨论出最佳方案来再共同完成实验;与物体密度有关的猜想可选取同体积铜、铁、铝块来实验;与物重相联系的问题可用举例说明来解释;其他的问题(如形状等)可作一些交待。3.规律摸索浮力的大小和液体密度及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启发学生,大胆假设。在探究出浮力与何因素有关的基础上,尝试探究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对猜想所必需的证明数据作详细记录。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适当的参考意见,避免无意义的探究活动,从而体会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实质及科学探究过程,降低实验难度,保留学生探究的乐趣,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做准备(这个环节难度较大,学生大致能找出与阿基米德原理类似的内容即可)。然后教师做演示实验,来推出阿基米德原理的规律,请同学说出之前的活动中有哪些不足,课下讨论如何改进。学案探究活动目的: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