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2、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过程与方法1、在品读中体会文章波浪起伏、跌宕生姿的特点。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本文象征意义。情感价值观学习革命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的象征意义。2、通过品读体会文章波浪起伏、跌宕生姿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文章象征意义教学设想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象征意义,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通过对托物言志手法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内在联系,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教学方法品读法提问法《雷雨前》教学设计授课人:平川中学许建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矛盾的相关知识;掌握课文中的生疏字词;体味作者对热、闷得妥贴表达;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掌握提到文章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并能尝试在写作中应运;3、情感与价值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教学难点:文章中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的应运。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朗读教学用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师生交流,激情感染。二、视频展示,生谈感受,引入新课。三、出示目标,定位学习方向。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要求:1、标出课文段序。2、划出生僻字词,并注音。3、把握朗读节奏,体味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五、表情朗读,交流感受要求:1、注意轻重徐疾,抑扬顿挫;2、划出文中描写热、闷的语句。(不少于十句)3、体味表达的妥帖,并交流。六、赏读片段,质疑探究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选取精彩片段,重点朗读;2、通过读,说说作者是如何强调热、闷的;3、再现背景,探究文中的压抑氛围及苍蝇、蚊子、蝉儿、雷电风暴各有什么寓意。(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分组指导,学生回答时先表情朗读,然后展示探究成果。)七、再读课文,教师陈辞。要求:1、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美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的应运。2、学生在小组内将读得好的和不好的句子进行切磋。3、教师对全篇文章做精要总结。八、学以致用,文采竞技。要求:1、学习并尝试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进行小练笔;2、范例:迎霜绽放的秋菊、傲立寒风的青松、默默燃烧的红烛、笑迎冰雪的红梅……3、不少于100字,情景鲜明,主题突出。4、指名在班内交流。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