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策》,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3.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四)古今异义(五)句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六)通假字: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还有。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七)注意一个成语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四、课堂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散文,我们知道以小见大是重要的写作方法。朱自清通过一片小小的荷塘,写出了人生的无奈和生命的渴望;李乐薇通过写小小的一间山中小屋,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川端康成更是通过一朵凌晨四点盛开的海棠花来表达自己的美学观点。这“小”中的“大”,仅仅是用眼睛就能看到的吗?还得——(用心想)。战国时齐国的大臣邹忌也经历了一件小事,他深入思考,连睡觉都在想,他也想出了“大”。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