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加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核要求考试内容考情播报考查频度必考加试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bc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c(2016年4月,28)考查1913~1939年美、德、英、苏经济发展(2016年10月,30)综合考7次2考查二战前苏联经济的建设成就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c考点1(加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b)1.(2018年1月金华十校期末)下图为20世纪苏俄(联)在某一时期发行的一份海报。海报的内容为:“粉碎波兰的进攻。”对该海报反映的战争性质,表述正确的是()A.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正义战争B.伙同德国瓜分波兰的侵略战争C.抵制德国法西斯入侵的自卫战争D.解放波兰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解析由材料“20世纪苏俄(联)”、“粉碎波兰的进攻”可知为1920年波兰军队入侵苏俄,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巩固政权进行的正义战争,故A项正确;战争为正义战争而非瓜分波兰的侵略战争,故B项错误;抵制的是波兰军队而非德国法西斯,故C项错误;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2.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这说明苏俄()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B.余粮征集影响民众生活C.经济政策不符国家需要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解析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表明农业措施严格执行,故A项错误;“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粮食交易,表明余粮征集影响民众生活,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当时苏俄战争的需要,故C项错误;苏俄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与材料的内容反映“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考点2(加试)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c)3.(2017年9月丽水、衢州、湖州高三模拟)1920年,许多农民向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这说明()A.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有不满情绪B.农民拥护和支持余粮收集制C.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D.粮食税的实施增加农民负担解析从材料“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可知,农民对政府政策不满,故A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实际是农民无偿交粮食给国家,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不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三年国内战争的余粮收集制对农民剥夺最大,但不能反映出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故C项错误;粮食税出现于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4.1921年,列宁指出:“商品交换要求(尽管没有说出来。但还是要求)不通过商业而直接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结果是: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材料表明当时的苏俄()A.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B.大力提倡发展私人贸易C.逐步认识到商品市场的作用D.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根据材料“不通过商业而直接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得出该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属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故A项错误;材料是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阶段,根据所学该阶段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公有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果是: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得出商品交换不符合市场规律,逐步恢复了市场和货币关系,说明战时共产主义取消市场贸易存在问题,逐步认识到商品市场对于经济的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结果是: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说明苏俄政府已经承认了商品交易的作用,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和纠正,故D项错误。答案C5.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