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2.理解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重难点)3.学会运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合理性。(重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阅读教材P91上部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规模(空间尺度)分异规律大全球性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海陆分异小区域性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2.自然带正误判断:(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绝对的,差异性是相对的。(×)【提示】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差异性是绝对的,整体性是相对的。(2)相邻自然带之间的差异很明显。(×)【提示】相邻自然带之间的景观是逐渐过渡的,它们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教材整理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阅读教材P91下部至P93上部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2)形成基础:热量。(3)分布规律: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4)分布地区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分异原因:海陆分布。(2)形成基础:水分。(3)分布规律: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4)分布地区: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正误判断:(1)我国南稻北麦的差异主要体现了降水的纬度差异。(×)【提示】水稻是喜湿热、喜水的农作物,我国南方热量、降水充足,适合水稻的生长。因而南稻北麦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南北差异。(2)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的景观差异反映了经度地带性差异。(√)【提示】内蒙古自治区自东向西,自然景观由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变化是水分条件的变化导致的,反映了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教材整理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阅读教材P93下部至P96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分异原因:海拔的变化。2.分异基础:水热状况差异。3.分异规律: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正误判断:(1)所有山地都存在垂直地域分异。(×)【提示】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因海拔高度的变化导致的,只有山体的高度引起了水热状况的差异,才存在垂直地域分异。(2)赤道地区的山地垂直带谱最复杂。(×)【提示】山地的垂直带谱的多少取决于山地所在的纬度以及山地的相对高度,只有纬度较低且相对高度较大的山地垂直带谱才会复杂。[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阅读材料,探讨下列问题。从“时夏正采莲”的江南风景到“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北国风光,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景到“萧条万里外”的大漠风光,陆地自然景观从南到北、从东向西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下面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探讨:沿亚欧大陆西岸自然带的变化(图中虚线箭头所示)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提示】图中虚线箭头所示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探讨:影响中纬度地区由沿海到内陆景观变化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提示】水分条件。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比较项目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分析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分异规律延伸方向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更替方向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图示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案例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1.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1)~(2)题。甲乙(1)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2301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