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备课的文题是《三峡》,我的备课流程为一、教材及学情分析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的设定三、导学案设计四、设计实施过程一、教材及学情分析:1、教材的地位:《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言文,是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而且是全文仅150余字,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2、新课程标准:《三峡》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①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②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③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即从贯通文意入手,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必要时还应探究写法上的某些特点,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结合中考文言文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分数比重,考查重点在于积累和理解。(4、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多数同学能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从而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但是由于文言文所反映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许多言文言知识如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印象。二、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依据这个标准,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并从我校具体学情出发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作品,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育全文。(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学生欣赏三峡美丽风光的同时感知作者意境,引导学生探究、品析情景交融的语句及其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成诵,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和对三峡的欣赏。(2)难点: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三、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设计流程包括: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检测案,知识体系构建。四、设计实施过程:(一)预习案包括学法指导,教材助读。信息链接。整体感知,预习自测,我的疑惑六个部分。(1)、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熟练背诵课文。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疏通文意,进行知识理。3、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好批注,熟记基础知识。4、书面完成“整体感知”和“预习自测”题目,5、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填写到“我的疑惑”处6、限时完成,可以用双色笔作修改补充。(2).教材助读1、走近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时期范阳(今河北省涿鹿县)人。散文家、地理学家。2、《水经注》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共40卷,三十多万字,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3)信息链接情景交融:所谓情景交融,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艺理论,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它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