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说课稿一、说教材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本文是在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的小说栏目中。在新教材中编入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这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2、本课的知识体系《孤独之旅》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重点是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对课文的自主探究,学生就不能只是被动的倾听教师的讲解,被动的回答教师的提问。所以我想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有兴趣去自主探究,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的涵义。本课的阅读教学,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3、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A、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B、过程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C、情感态度: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二、说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在情节与现实写照中得到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情节领悟,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快速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旨,与文章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说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确定这样的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我认为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请同学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导入(设计这样的导入目的是为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2.重点朗读体现人物心中的孤独感的段落,读出语气,读出感情。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设计问题: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2)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1、首先是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设计问题:请同学们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2、理解课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设计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几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小组合作完成)3、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设计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谈谈自己对杜康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设计意图】:遵循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