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2)表现①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②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并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3)意义:1921年,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酝酿: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2)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民主革命道路问题的理论。(3)成熟①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②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4)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①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②主持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主要任务。③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战略思想。(5)评价①它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②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它形成过程中毛泽东做出了主要的贡献。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由于共产党的领导,新式的农民战争不同于旧式的农民起义;由于农民参加了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又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强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核心论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1.发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延续“左”倾错误。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2)内容①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②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3)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2.创立(20世纪80年代)(1)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过程: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理论。3.深化(20世纪90年代)(1)背景: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人们对于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2)过程①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②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③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4.评价: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1.内容(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础和根本)(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灵魂和先导)(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质和归宿)2.确立: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3.评价(1)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2)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3)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1.背景:面对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水平后的新形势,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2.形成过程(1)2002年,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2)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3)2007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