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谁能说一说“高山流水”是什么意思?从何而来?伯牙和钟子期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感到了前所未有孤独和寂寞。一夜,伯牙乘船游览山色。面对清风明月。他想了很多。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隐隐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四处观望。看见一个打柴的人站在岸边,然后请那人上船,伯牙一时兴起,弹起了赞美高山的曲调,打柴人看了一眼伯牙。说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伯牙大惊。随后又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打柴人又说:“恩。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知音。”二人从此相交。这打柴人叫钟子期。相聚几日二人匆匆分手。二人相约。定下日期后年相聚于此。后来。俞伯牙遵约来寻子期。却怎么也等不到子期。一连数日。伯牙问人。后来一人告诉伯牙。子期在两人分手之后数日便早亡。俞伯牙悉知后。放声大哭。痛苦不已。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大吼:“知音已逝。吾亡矣。然后尽断琴弦,终生不复鼓琴。伯牙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钟子期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列子》一则•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作者简介(二)翻译课文(一)朗读课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志:志趣、心意。峨峨:山高耸的样子。洋洋:水流宽广的样子。念:想。得:领会,明白。善:好。善:擅长,善于。鼓:弹奏。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山高的样子啊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啊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卒:通“猝”,突然。操:琴曲。逃:使......逃脱。阴:山的北面。造:创作。穷:穷尽。趣:旨趣。援:拿,拿过来。于:在。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悲伤,于是拿过琴来弹奏。开始弹奏大雨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能点明他的情趣。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弹琴时心里所想到的一样。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琴声呢?”1、“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2、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3、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什么?这篇古文蕴含什么道理?六次;“善鼓琴”“善听”中的“善”:擅长;“善哉”中的“善”:好。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高山流水(遇知音)。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