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梦圆飞天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体会“神舟”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状态解读:这课虽是源自报道,介绍神五飞天的经过,但改写得还算成功,遣词造句突出了语文味。现在有一点顾虑的是,对于文章所蕴含着的喜悦与自豪等等感情学生可能体会得不太真切,因为神五开发研制、成功发射的艰辛,以及所产生的意义学生可能比较陌生,这个“空白”可能会影响学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说,学生的前期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显得尤其重要。共鸣是在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基础上而产生的情感的自然流淌。就课上课常常显得很难很难。由此,我想学生的课外补充阅读应是大量的,长期的,而不是应急的“拿来主义”。教材文本解读(含教学重难点):此文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强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本文报道了我国“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壮志豪情。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不仅为物质生产服务,也为精神生产服务。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起到的是总领全文的作用。“梦圆飞天”的意思是在飞天上面圆了梦,“圆”在这里是圆满,使实现的意思。中华民族作了千年的飞天梦想,过去只是幻想,如今梦想成真。全文按照飞船发射的顺序编排段落,层次鲜明,条理清晰。第一段,突出事件发生的时间。难忘是关键词,为什么难忘?因为梦圆了。第二大段是2到19自然段,主要记叙了飞船发射的经过,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喜悦和自豪。第三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篇末点题,梦想成真。第二大段是全文的重点,它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层次。第一层写的是送行的场面。什么是场面呢?场面就是在一定场合内众多人物活动的情景。场面描写是写好记叙文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的方法有两种:一、点面结合。“点”是主要人物,“面”是众多的人。二、要情景结合。“深秋时节”点明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写明地点;送行人员有专家、教练等这是点面结合中的“面”——众多人物;心情如何?“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脸上就是心里。接着是第二层,进入发射场面的描写。先是“出发”接着“起飞”然后“发射成功”。这一段,主要人物“杨利伟”登场,他的语言不多,但是对于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十分有用。眼神显得格外平静,显示着他的沉稳与身经百战。总指挥郑重的话语,刚劲有力,充满期待和信任,与之相映衬的是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这里把人物的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偏重于动态的描写。使得当时的场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1的真实感。发射成功时的生动描绘,其中包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烈焰升腾,大漠震撼,宛如巨龙,划破长空,地动山摇,腾空而起,直指苍穹。这些表示气势恢宏的词语,确实也给我们带了同样的震撼效果。情景交融,感人至深。接着发回“飞行正常”的声音,从北京到大洋最后到达每个人的心中。先后错落有致,顺序合理。此时人们脸上的喜悦与自豪第二次出现,和前次相比,多了“澎湃”,因为“胜利”了。第三层,写的飞船的运行情况以及从太空发回的信息。这部分采取的是总分的写法,先概括地说,发回信息,再具体地说是哪些信息。信息有三:一是问候,二是与家人通话,三是描绘太空和地球的景象——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观察我们可爱的地球,景色奇绝,蔚为壮观。民族的自豪感,在我们身体内往来激荡,千年飞天梦,今朝一刻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教学本文时,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具体场面的感悟和理解上。一方面搞清楚文章描写了哪些场面,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场面来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但是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杜绝生硬的“写作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感悟场面描写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