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交流课程标准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教材分析《开放与交流》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本课介绍了唐朝的对外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开放史上,汉朝和唐朝是两个高峰期。在两汉的基础上,历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唐朝的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更高层次。唐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出现了自西汉以来的第二个高潮,它也促进了唐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盛世。本课共分三个子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分别介绍了唐朝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和鉴真异域传道的情况;“玄奘西行”介绍了玄奘西方求法的情况;“国际性大都会长安”介绍了唐朝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和城市建筑布局特点。教材通过这三目内容勾勒出了唐朝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全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分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唐朝文化和各国交流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精神。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业绩值得后人景仰。教学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开放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教学难点内容多,头绪杂,古今地名比较陌生,学生掌握可能有一定困难。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让学生根据已经学习过的唐朝历史用一些词语来形容这一朝代?(一般都会涉及到繁荣、开放等词)老师归纳,导出开放、交流。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自学要求:依据导学案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完成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一)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二)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1、词语解释:遣唐使2、在诗歌中学习历史、文学与历史3、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异同4、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路线5、国际性大都会长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唐朝时候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们要飘洋过海、不远万里地到中国来?(先概括再举例)中国又是怎样对待外来文化的?(先概括再举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今天的中国有何启示?【引导】本题主要考察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唐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飘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例如日本派遣遣唐使来中国等。唐帝国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例如接受佛教(玄奘西行)、伊斯兰教等文化。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六、拓展训练,学以致用教师寄语: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拓展训练习题详见导学案。七、收获共享,展示才华说一说这一课的学习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