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内容简析:《二泉映月》的诞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描写瞎子阿炳悲惨的命运和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赞扬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超越苦难,战胜苦难,追求光明和美好的精神。教学对象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感情朗读、品词析句、体验想象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揣摩文章思想感情。但由于学生离阿炳生活的年代已非常久远,他们对阿炳的生平、《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内涵都不甚了解,因此,引导学生感悟阿炳的苦难人生及其在苦难面前坚强、乐观的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策略选取:本课内容文辞美、音乐美、意境美,具有较强的可感性。但课文呈现给学生的只是普通的文字符号,教学中有必要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录像、图片、音乐等资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与课文语言文字相对应的表象,激活形象思维,一方面利于学生更好地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表述的思路,丰富叙述的内容,开启学生的语言储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感人词句。进行想象补白写话训练。情感目标:了解《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诞生过程。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教学重点: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感受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获得最深的情感体验呢?我寻求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点——以语文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将传统的语文文化精髓“以读悟情”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通过老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有力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文本和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形象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使学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呈现画面)师:淡淡的月光、婆娑的树影、清脆的蛙鸣、悦耳的鸟叫,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欢畅的夏日黄昏,这里就是位于无锡锡惠公园龙光塔下的“天下第二泉”,我国著名的民间乐师华彦钧,小名阿炳,他的童年就生活在这流水淙淙、秋虫唧唧的二泉边,自然界的声音给了阿炳无限的灵感,就在这美丽的二泉边,阿炳开始了他的音乐人生。也就是在这美丽的二泉边,因为这人,因为这景诞生了一首凄美哀婉的传世名曲——《二泉映月》。(板书课题《二泉映月》的诞生)二、初读感知,走近阿炳。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你认为是什么使阿炳他能够创作出这首享誉世界的《二泉映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试着概括一下。(经历苦难,热爱音乐。)三、精读感悟,走进阿炳。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的生活,走进阿炳的音乐世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阿炳经历了哪些生活上的苦难?哪些地方又体现了阿炳对音乐的喜爱,圈画出相关词句,做以批注。完成要求后可与同桌之间进行交流。2.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1)经历苦难:(学生回答预设概括:双目失明之苦街头卖艺之苦遭人欺凌之苦孤苦伶仃之苦病磨缠身之苦)在学生汇报后,安排想象补白写话训练,加深对阿炳苦难的感悟。我想,双目失明的阿炳所经历的苦难还有好多好多在书中不曾写到,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70多年前阿炳的那一段生活。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要如何面对?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渡过?老师这里有两个场景,请你任选一个,写写阿炳所遇到的苦难。(课件播放《长悲情》,大屏幕出示: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_________。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