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合欢树》教案contents目录•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与技能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活动与拓展练习•评价方式与标准01课程介绍与背景《合欢树》是一篇怀人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文章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线索,通过描述母亲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以及合欢树的成长和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赞美。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合欢树》作品概述•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作者史铁生简介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创作背景:《合欢树》是史铁生在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于1984年11月,当时作者的小说《命运》刚刚发表,正是作者最春风得意的时候。然而作者想起了为自己付出一生辛劳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心中无限悲痛。进而想到母亲一生中最高兴的两件事:一是自己写的第一篇小说发表时;二是自己小时候作文得了第一时,母亲高兴地说自己小时候的作文写得还要好。作者觉得自己现在的小说获奖与小时候的作文得第一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于是想借此文让母亲在天之灵高兴一下。•历史意义:《合欢树》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母亲和合欢树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它也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因此,《合欢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史铁生运用简练的文字,直接而生动地展现了合欢树与母亲、自己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以物寄情的手法通过对合欢树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时间与空间的巧妙交织文章在叙述上灵活穿梭于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回忆之间,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复杂。坚韧、乐观,对儿子充满无私的爱与关怀,即使在困境中也始终坚守对生活和家庭的信念。母亲形象儿子形象合欢树形象在母亲的关爱下成长,经历了从对生命的迷茫到逐渐领悟生命意义的过程。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既是母亲爱的象征,也是儿子对生命感悟的寄托。030201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生命是短暂的,但母爱是永恒的;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我们如何度过;合欢树不仅是生命的象征,更是母爱与希望的象征。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情感表达03知识点与技能要求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学习并掌握与合欢树相关的专业词汇,如“合欢树”、“羽状复叶”、“花丝”、“荚果”等。熟悉描述合欢树的常用句式和表达方式,如“合欢树是一种落叶乔木,高可达16米”、“它的叶子为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夜间会闭合”等。0102学习并运用描写手法通过阅读课文和其他相关资料,收集并整理有关合欢树的描写片段,进行模仿和练习。学习并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如形态描写、色彩描写、感官描写等,来生动地描绘合欢树的外观和特点。深入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情感渲染、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文章中的情感表达进行共鸣和反思,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合欢树》一文,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04教学方法与手段回顾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课内容建立联系。通过展示合欢树的图片或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预测课文内容。激活学生前知,导入新课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学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