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可以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专题概述本专题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经济特点,其内容主要包括1.农业是古代中国的主体经济形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其基本特点,生产工具的改进、土地政策、赋税制度及水利工程对农业有重大影响。2.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的补充,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形式、国家手工业政策对手工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主要手工业部门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的发展状况。3.商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各不相同。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管理政策和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这些政策对商品经济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更为明显。二、考纲解析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情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三、复习建议1.本专题是历年高考的重中之重,因为经济是政治、文化思想史的基础,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大量出现,所占分值也较高,大纲版历史用整一本书——中国古代史来讲中国古代的历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思想史、外交史、民族关系史等众多方面的内容。而新课标课本把这些内容强行压缩为四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因此可见保留的内容都极其重要,本专题即是保留专题之一,因此我们高考备考时一定要重视。2.复习本专题的内容一定要与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必修三的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3.由于这一时期的跨度大,内容多,不可能全面考查,因此高考常常考查古代史的某一阶段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综合特征。如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等等。知识回顾能力探究知识整合课后作业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神农”的传说(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农耕经济,是最早培植和水稻的国家之一。(2)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民众耕作。(3)经济形式: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粟耒耜农耕2.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中国农业经历了“”的原始阶段。(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采用技术和铁制工具。(3)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便于收获的大镰和播种工具。(4)东汉时因回转不便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5)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刀耕火种牛耕耧车耦犁曲辕犁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1)土地制度:商周时代实行制;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曾推行制。(2)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主阶级和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井田均田农民阶级(3)影响①地权和分离,导致了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②历朝农民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的口号。劳动者平均4.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①征收赋税为政府的提供了物质保障。②田亩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