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19年11月11日:16:00—17:30】乐山十校高2021届第三学期半期联考历史测试卷命题人:(乐山一中)审题人:(乐山一中)注意事项:1.本试题题卷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及答题卡一张。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3.Ⅰ卷选择题按顺序填涂在答题卡上,Ⅱ卷请写在答题卡上,答在题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试题卷由考生自行保管。第Ⅰ卷选择题(48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仅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所选答案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涂黑。1.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B.专制影响评判问题的客观性C.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2.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属于()A.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B.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C.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D.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3.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4.《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喜好不同),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A.重点探究了“王道衰微”的社会根源B.深入阐释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C.以史为鉴警示郡国并行制的政治隐患D.客观记述了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5.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6.陈寅恪说:“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7.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颐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纂名”并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预没有成功。这反映了()A.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B.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C.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D.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8.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9.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B.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10.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由此推导,曾国藩主张()A.经世致用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世道必进11.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