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第七单元质量检测(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1·北京模拟)二战后,美国为“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而采取的措施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B.实施马歇尔计划C.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D.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二战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一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另一方面联合西欧,共同遏制苏联。A、D两项措施与“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不符,C项史实与“削弱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无关。2.在杜鲁门主义发表后的第三天,苏联《消息报》就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的扩张政策”。这是因为杜鲁门主义()A.表明了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B.表明美国要发动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C.实质是马歇尔计划D.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杜鲁门主义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核心,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因而引起苏联的极力反对,故选A项。B项中的“武装进攻”与冷战不符,排除。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排除C项。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排除D项。3.(2011·东北三校模拟)右图是当今朝鲜平壤火车站附近的一幅反美标语牌,上面大致内容是:“滚出去!你没有资格赖在这里(朝鲜半岛)!”这反映了()A.两极格局在当前依然存在B.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C.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遭到谴责D.国家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解析】选C。注意时间“当今”及“反美”,可反映出朝鲜在谴责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两极格局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就不存在了,A错误;仅从朝鲜反美不能说明B、D。答案为C。4.(2011·南通模拟)如果给右边德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疆域图配一个恰当的标题,正确的应该是()A.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B.四国分区占领下的德国C.冷战时期的德国D.柏林墙推倒后的德国【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从地图可以看出,当时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这应该是在冷战时期。A、B、D三项结论均不符合题意。5.(2011·潍坊模拟)尼克松说:“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谈判时代”提出的原因不包括()A.日本与西欧的发展B.第三世界逐渐崛起C.社会主义力量壮大D.国际恐怖主义猖獗【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尼克松的演说是在20世纪70年代,正值冷战时期。由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加之日本和欧洲的挑战、第三世界的崛起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等因素,迫使美国以谈判代替对抗。国际恐怖主义猖獗是两极格局结束后出现的威胁世界和平的新因素,故与尼克松的谈话背景无关。6.“不结盟”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51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尼赫鲁将一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基础。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在1954年提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不结盟运动有间接影响C.中、印都参加了不结盟运动,同是缔约国D.不结盟运动主张国与国之间不要结盟【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在1953年提出的,中国没有参加不结盟运动,当时中国与苏联结盟;不结盟主要指不与美苏大国结盟。因此其余三项都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7.冷战爆发后,美国的对日政策由原来的单独占领转为扶植是由于()A.反对恐怖主义的需要B.拓展东亚市场C.把日本当做反共桥头堡D.科技合作的需要【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敌对措施。从这一角度出发,美国调整了对日政策。A、B、D三项结论均不符合题意。8.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以下图片冠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A.美苏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