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品乐悟闲——《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门峡市第三中学王雁雪教学目标:深层解读文本文,感悟作者情感。教学流程:一、导入——披文入情,共同探究苏轼的微妙内心。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字能够表露苏轼的内心世界,是哪两个字呢?(乐、闲)二、品乐——究竟是乐还是不乐1.作者因何而“乐”?(月色入户之乐、有知己之乐、发现月色之美之乐)2.乐的背后是什么?(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补白:,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究竟乐在哪里?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则显现出凄凉幽愤。“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还是一片寒凉。而本文的月色是空和静。眼中景就是心中情。内容决定形式,心中先有空和静,才能写出空和静,才能发现别人所感受不到的美,对于此,苏轼是不是也会得意呢!4.小结——乐而不乐,不乐而乐,乐在自得。三、悟闲1.苏轼的不乐而乐源于闲。试指出文中“闲“的痕迹。(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遭贬谪,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文。“步于中庭”中的“步”,散步、漫步,慢下来的行动。可比较步、行、走、趋。)2.“闲”是苏轼的黄州生活的状态吗?(资料助读——苏轼年谱简编部分、朋友往来书信)(盖房种地,交友饮酒、游山玩水、给弟弟招女婿、接交道士僧人、读佛经、练道术)实际生活并非闲来无事,而是忙碌的。3.“闲”是苏轼的人生追求吗?(苏轼年谱——元丰二年前的自请出京的举动、乌台诗案中自行解释100余首诗、给朋友章惇的的书信内容简直可以呈请皇上御览了,而给至友李密和王巩的信中却没有这些。为什么呢?不甘闲置。这样看来闲就有自嘲之味道。)4.小结——不闲却能安于闲,还能在困境、忧境中发现美,感受美。闲而不闲,不闲而闲,闲在自适。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