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说理方法因果析理•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关系,一定的原因必然会产生某种特定的结果;相反,某种特定结果的产生也一定基于一定的原因。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揭示原因以说明必然会得到某种结果;或者披露结果以证明其原因的正误。前一种是由原因推出结果,后一种是由结果推出原因。例文•自古至今,有礼总是无往不利,而失礼则是寸步难行。傲如杨修,虽才高八斗,冠绝天下,却恃才傲物,轻慢无礼,最终被容不得眼中有沙的曹操判了个“斩立决”,一代英才就此消逝;狂如祢衡,虽为三国之名士,文章广为天下传诵,却终为刘表所疑,猝死于张鲁之手。就其死因,无礼使之然。孔夫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杨修、祢衡们不能恪守君臣之礼,以礼数为人侍主,结果是尚未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拳脚,已殒命于自己的无礼之下,岂不可惜!•“从谏如流”并不等同于“亦步亦趋”,我们应有所取舍,去粗存精,舍害存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未受其益,先受其害。孟尝君有好士之名,府下食客三千,可谓极矣,可王安石却给他一个“鸡鸣狗盗之雄”的称号,何也?就是因为他不加取舍,逢言便听,以致自己没有了主见。“邯郸学步”的寓言虽与从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可它却昭示着一个道理:外来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虽然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收获一个痛苦的果实。假设说理•假设说理有两种,其一是:在证明一篇文章的论点时,如果举的事例是正面的,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反之,如果所举的事例是反面的,也可以从正面来假设分析。简言之,正例反说,反例正说。•其二是,通过假设的方式阐述事理之间的因果关系。例文•心无旁骛地研究,才有了无人能及的“熟悉”,成就了博通古今的“学界泰斗”。冷僻枯燥的文字没能阻止他钻研的兴趣,孤独凄凉的大漠没能牵绊他探访的脚步,冷嘲热讽的眼光没有动摇他追寻的方向。试想,如果没有对12种文字的熟悉,他不会有巨大的学术建树;如果没有对汗牛充栋的经典的熟悉,他不会对东方文化深刻的认知;如果没有对中外名家的熟悉,他不会有真知灼见的眼光……熟悉成就了季羡林先生。而他熟悉的秘诀,就在于心无旁骛的研究。•君知否,华人名导王家卫成就事业的偶然?青葱之年他便打工于电影公司创作剧本,郁郁不得志而度日如年。后因机缘巧合恰有一小成本电影邀不到导演,他毛遂自荐成就了一段佳话。然若其无满腹的才华和过硬的电影技术,这样的“偶然佳话”又怎能成就其日后留名影史的光耀?偶然的背后是必然!是我们看不见的他积年累月钻研电影艺术的辛酸!•君可知,因《三杯茶》而垂名的摩尔森似偶然成名一凡人耳!事业不振,家庭不和的摩尔森只是偶然旅行至中东地区,这一为告别苦闷的举动却让他的爱心播种在那片仇恨美国人的土地!《三杯茶》中详尽地记录着这个美国人在中东地区为这个落后的世界奉献的点点滴滴。看似偶然的契机,仍是必然的铺陈,若非摩尔森心怀对其他民族悲悯、怜爱之情,又怎会愿意让爱在他乡盛放出灿烂之光。比较说理•是通过比较物与被比较物之间的比较,突出其相同之点或不同之处,并在这种比较中,清楚地表达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这样,既能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又能加深读者对论点的理解,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比较说理有四:纵向比较(《伶官传序》)、横向比较、正反对比、类比说理。其中运用较多的是后两种。例文•民主主义战士林觉民在参加战斗前夕,把生命献给革命事业时,并没有因家有爱妻而迟疑,而退缩,只是写了一篇巾短情长的《与妻书》表明心志;左联作家殷夫因为担心哥哥的阻挠,索性连自已入狱都不让身为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知道。而周幽王只为博褒姒一笑,三百里烽火烧出褒姒的片刻欢笑,也烧掉了大周江山;吴三桂仅仅为了一个陈圆圆,就“冲冠一怒为红颜”引得清军入关,留下千古骂名。前者心中有情,却不为情所困,成为后人仰慕的楷模;后者心中唯有自已的私情,并且为情所困,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类比论证•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