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金手指-------怎样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串讲法”,即课堂上老师逐句翻译,学生逐字逐句的记,教师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零散的知识教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死记硬背。在教学中,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了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而《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阅读部分第12条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然而,让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文言文并非易事,由于很多文言文距离今天年代久远,学生学习它会有距离感,教师如果不注重方法,势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劳而无获。那么,怎样使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会自学文言文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更新理念,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具体方法。古诗文教学要达到“诵其文,通其意,明其理”,我就是从这三个环节着手教学生自学文言文的。具体步骤如下:一、抓诵读环节,让学生学会自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学生才能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学会自读课文。在学习每篇诗文前,我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得流畅,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律,读出古文的美感),然后出示自读方法和步骤:1、试读。在试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工具书或资料,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2、读顺。在解决了阅读障碍以后,再根据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读准停顿,读出语气。例如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读第2段排比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仅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3、深读。在反复读中培养语感,读出抑扬顿挫,读出美感。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一文,该文表达的是作者致力于隐、淡泊名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超然形象,读时不妨让学生扮个超脱先生状,玩味地读,亦可如三味书屋中那位老先生的读法,摇头晃脑,如痴如醉,用悠长的语调再现当时的氛围,体味五柳先生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吟咏诵读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与古人一起畅游于文言文美妙意境之中。这样熟读成诵,课堂书声琅琅,学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感悟到了读古文的美感。而熟读成诵了,就收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效。二、抓疏通环节,让学生学会自译教师指导学生独立疏通翻译课文,自学中教给学生用“看、通、标、查、问”的方法自译课文,即:1、看(看课文和注释)、通(逐段疏通课文)、标(对疑难字句标出记号)。2、查(查工具书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难字句)。3、问(查工具书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积极询问同学和老师,大家经过讨论研究答疑解惑,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当学生遇到新的语法现象时,教师把它应作为新知识点重点讲授。授如《童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出师表》中的“不求闻达于诸侯”,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状语后置),“于诸侯”作“闻达”的后置状语。对于一课中的重点词语,教师不仅让学生理解那个词在该文中的含义,而且还要将它与前面学过的或现代汉语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并加以掌握。接着提示本课需要重点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文言文词语。教师应告诉学生文言文知识积累的方法。一般从六个方面来归纳整理:①通假字。②词类活用。③一词多义。④古今异义。⑤重点句式。⑥重点实词。根据不同课文的侧重点,而有不同的取舍。如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一课,可侧重于五个方面的知识归纳整理:(一)、通假字。如文中的“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邀请。(二)词类活用。如文中“渔人甚异之”句中“异”,形容词用作动词。(三)、一词多义。文中多义的词有:①“舍”(“便舍船”的“舍”是舍弃,作动词,而“屋舍俨然”的“舍”是房屋,作名词);②“志”(“处处志之”的“志”是做标记,动词,而“寻向所志”的“志”是标记,作名词);③“寻”(“寻向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