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善于讲故事一、理性认识:故事是开展思想教育的得力助手当今的青少年具有以往任何时代所不曾具有的优势长处,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不足。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当今青少年存在三不特点,即不迷信宣传,不崇拜权威,不轻易服从。这个特点增加了完成把青少年培养成合格的过得硬的接班人把他们教育成有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的这项任务的难度。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其中一个观点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做到淡化。淡化就是在教育青少年时,为了使其入耳、入脑,就须淡化教育痕迹。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把握教育契机,创造德育情境,坚持巧妙疏导,开展生动活泼的为当代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进行教育时,克服成人化、口号化、报告式、运动式,努力做到潜移默化,还要淡化教育者的形象,给受教育者以更多的尊重、信任、平等与期待,要像受教育者那样地感知、体验和思索,要采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真正地和受教育者缩短距离,沟通思想感情,切实抛弃以教育者自居的教育意识与教育心态。具体而言,以德育故事为载体。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反复教导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德育故事。他的一个观点是-“童话是思想的摇篮”,他说:“亲爱的朋友、年轻的教育者,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成为一个聪明好学、富有想像力的人,如果你想使他的心灵对他人的各种细腻的思想和感情产生敏感性,那么,你就要用美丽的语言、好的思想去培养、唤起、激励和启迪他的智慧;而祖国语言的美及其魅力,首先是通过童话显示出来的。童话是思想的摇篮。”他的另一个观点-“要高度重视故事、歌谣在学前儿童的智育的作用”,他说:“故事、歌谣在学前儿童的智力方面的作用,是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的。我想给校长和组织课外活动的教师提个建议:你们要教母亲和祖母给孩子讲民间故事。是的,特别要讲民间的,这是因为民间创作里不仅有智慧和思想,而且有富于情感色彩的语言。……儿童是从感知童话开始,逐渐学会感知艺术作品和历史故事里所包含的情感因素的。”他说:“借助于童话,孩子不仅用智力,而且也用心灵认识世界。同时,不仅认识,而且对周围世界的事件和现象作出反响并表达自己对善与恶的态度。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最初观念是从童话中汲取的。最初的思想教育也是借助童话进行的。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的形象中时,儿童才能理解它。”他明确指出:“在关于人的美的观念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人的精神美――思想性、忠于信念、不屈的意志、同情心、对恶的毫不妥协的精神。我们通过鲜明生动的、富有思想性的故事形式,讲述精神美的人物,让人类在过去和我们今天所创造的一切道德财富进入学生的意识和心灵。这些故事使学生思想激动,迫使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实质上是一位诗人和文学奖。他总是尽力揭示教育的诗意,揭示教师创造性活动的诗情画意。这位教育家的著作的学术风格与其文学艺术风格有机地结合于一体。”(阿·泽韦林《苏联杰出的教育家》)他还身体力行,在他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中,他善于利用故事,故事是他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做人的故事》一书搜集了苏霍姆林斯基近600则生动的故事。他一生除了41部著作、600多篇论文之外,还有1200篇文艺作品,利用故事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在美国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可圈可点的有两部书。其一,《麦加菲美国学生美德读本》,这是影响美国学生近一个世纪的教科书,是一本通过道德文字(大多是故事)向孩子进行美德教育的优秀范本,本书选编自西方的名家名篇,如,狄更斯、莎士比亚、爱默生等,让读者在欣赏这些文学名作的同时,感受美德的力量,从而形成亲近自然、正直诚实、勤奋友爱、坚毅勇敢、同情善良、自尊自律、求知思考、爱护动物、快乐生活等等美德。其编者威廉·麦加菲终身从事教育工作,曾担任几所大学的校长和教授。这套读本共七册,从学龄前到小学6年级。当这一套读物面世时,其销售立即覆盖了美国所有州和地区,被当时的37个州作为教材,它在一个多世纪内影响了几代美国人的心灵。其二,《美德书》,由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编著,这本书近800页,包含故事、诗文,几百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