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三章cs作者简介孟子学法指导文言五味读书法一读,读出韵味;二读,读出情味;三读,读出意味;四读,读出品味;五读,读出余味。听读课文,要求:1、听准字音;2、分清句读。读出韵味读出韵味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1、七里之郭2、米粟非不多也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亲戚畔之guōsùyùpàn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1、环而攻之而不胜。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城非不高也。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读出韵味读读,想想,议议文中有哪些字词不理解的(或需要注意的)?读出韵味一、你能说出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吗?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夫环而攻之。3、池非不深也。4、委而去之。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寡助之至。7、以天下之所顺8、故君子有不战。1、兵革非不坚利也。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二、下列句子的意思你能理解吗?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乃至政治形势等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归向、内部团结。(比方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它的外城方圆仅七里,用兵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来攻打一座城,一定是占得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未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读出韵味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呀,(可是敌人一来)就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归向、内部团结呀。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处去,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仅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光靠武器装备的精良。读出韵味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妻子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这样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读出韵味读出情味1、小声跟读,读出语气;2、大声朗读,读出意蕴。朗读训练自由朗读课文,讨论1、你认为文中首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你能理解文中2、3两节又分别围绕什么来写的吗?3、读完全文之后想一想: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取得“人和”?读出意味1、第二节中讲的“城”大吗?攻守双方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3、由上面两节可看出作者意在说明什么问题?2、第三节中讲的“城中”状况如何?攻守双方的结果又如何?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自由探讨:读出意味1、文题为什么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你认为本文中作者谈的仅仅是关于战争方面的问题吗?合作探究读出品味你能从生活中找出实例来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吗?并用这个成语造个句子。拓展延伸读出余味1、给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注音:七里之郭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亲戚畔之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环而攻之委而去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多助之至以天下之所顺3、翻译下列句子:A、环而攻之而不胜。B、兵革非不坚利也。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多助之至,天下顺之。E、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巩固练习4、填空:A、天时不如地利,。B、,失道者寡助。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5、本文中设举围攻一座小城却不能取胜的事例是为了证明的观点。接着又设举了虽有高城深池、精良的武器装备等优越条件,而在敌人来攻时却弃城而逃的事例,是为了证明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作者推出的结论。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