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一地理5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命题分析】近三年高考命题呈现以下特点:1.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原理分析地理事物、现象是近年命题的热点。如喀斯特地貌的整体性、湖泊的变迁、农业带的水平地带性差异、垂直地带性差异等。2.以柑橘广泛分布、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纬向变化、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的空间分布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考命题的新形式。3.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这一考点在2010年高考中出现较少。【备考策略】1.针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备考时除掌握其基本的规律外,还要结合热点背景、图像,如全球变暖、生物入侵、生态破坏、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异常事件、青藏高原的隆起、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关键是运用原理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2.相比较而言,差异性比整体性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备考时要学会运用差异性规律解释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等地理要素的地带性或非地带性差异。3.要注重读图分析、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学会知识的迁移,用地理整体性观点分析地理问题。【高考目标导航】最新考纲特别关注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或某一要素的变化考查区域的整体性特征;2.以区域图、模式图、景观图切入考查热点区域的地域分异;3.运用等值线考查地域分异。【基础知识梳理】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1)成因: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2)特点:具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典型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太阳辐射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变化海陆分布中纬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热状况海拔高度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要点讲解】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要素:大气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交换过程: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整体性:相互制约、相互联系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平衡)自然演变: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统一演变意义:保证了自然要素间的协调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地域分异规律的直接反映是自然带分布,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而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此自然带的分布、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四、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现象分析非地带性是指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质构造、洋流、岩性、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不规律的分布现象。非地带性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高考真题感悟】1、(2010·天津文综·T5)据各自然带在下图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2、(2010·海南地理·T16~18)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1)~(3)题。(1)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A.较暖、较湿B.较凉、较湿C.较凉、较干D.较暖、较干(2)干旱河谷灌丛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