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点滴体会内容摘要:长久以来,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一统天下,学生对此已习以为常,甚至已到“麻木”的程度,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无疑打破了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模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了勃勃生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该怎样进行呢?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生动形象的画面、逼真的语言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本文从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比较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劣,整合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统一。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语文教学整合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面对学生一张张脸庞,就会忍不住思考维系着他们未来的是什么。我们知道他们比其长辈拥有更多机遇,但是同时,他们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面对更激烈的挑战,要想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下一代,就要更新旧的教育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是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进行整合,以语文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功效,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传统的如刀耕火种似的“少、慢、差、费”语文教学现象已逐渐被取代、淘汰。但至今仍存在着一种矛盾:那就是教材、观念是跟时代并行,但教法、学法相对滞后。学生在课堂上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基本上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如何改变这个尴尬教学现状,我认为运用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就可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识记,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长此以来,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一统天下,学生对此已习以为常,甚至已到“麻木”的程度,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无疑打破了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模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了勃勃生机。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生动形象的画面、逼真的语言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采用了多媒体手段,播放了海底奇妙的景象,学生被从未看到过的景象所吸引,海底动物的奇特怪异,使学生大开眼界,再配上逼真的声音,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尤佳。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的同时,老师能够运用多种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来营造教学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的兴趣来了,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就为课文的学习起到了一个积极地推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读、说、听、写,其效果一定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从而大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抽象的文字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体,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原理、现象生动而有条理地表现出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直观而又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飞夺沪定桥》是一篇叙事课文,文章对泸定桥的“险要”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描绘,学生远离现场,又缺乏生活阅历,很难理解天险的险要、夺桥的困难、战争的残酷……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手段,播放了泸定桥及红四团飞夺天险的录象资料,让学生真实具体地感受现场,增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描述,如《船过三峡》、《秋游景山》;有奇妙的动物和植物的描写,如《猫》、《林海》;有自然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叙写,如《意想不到的灾害》、《十里长街送总理》、《赤壁之战》等等。由于条件限制,学生对大多数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若利用多媒体手段则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事物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