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酒,作为文化世界中活跃的意象,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如冰;它缠绵似梦絮,狠毒如恶魔;它柔软似锦缎,锋利如钢刀;它能让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它能叫人忘却烦恼,抛却忧愁,幻化在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忘却信义,肆行无忌,沉沦到道德深渊的最底处。它是自由的使者,也是罪恶的起始。但是,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看,酒精为我们带来的各种奇异的感受,归根究底,也不过是其中的化学物质对人体神经系统的某种特定作用罢了。劝君酒杯满,听我狂歌词——酒精对情绪作用诗仙李白能够“斗酒诗百篇”成就无数诗家绝唱,草圣张旭也因“兴来酒素壁,挥笔如流星”让他的洒脱个性流芳千古,而成龙大哥在经典影片《醉拳》中的表演更是让我们对酒精的魔力叹为观止。众所周知,人们在喝酒后往往会做出许多其他情况下没勇气去做或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拥有不凡的勇气和非凡的创造力。不仅是诗仙书圣,民间也有“酒壮怂人胆”之类的说法。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酒精的一大作用,就是逐渐使得脑部乃至整个神经系统反应迟钝——这也是许多人喜欢适量饮酒的主要原因。喝一、两杯酒对人有镇定或松弛的作用。即使是少量的酒精,也没有刺激振奋的作用。这或许跟许多人的想法正好相反,看上去也根本无法解释那些天才诗人酒后惊人的创造力。然而,酒精有时会造成抑制力明显减弱,这才是导致创造力出现的直接原因。但是,我们也知道自古就有酒后失言或失德的先例,生活中也会看到不少醉酒者肆意殴打、辱骂他人的不雅行为,这同样是因为酒精的这一作用有时候会导致实际的侵略攻击性行为。酒精能暂时使某些饮酒的人觉得自己特别警醒、反应敏捷;事实是他身边的那些人却并没有这种感觉。酒精也是一种血管扩张剂。血液从扩张的血管涌入皮肤,使人觉得有股暖流进入凉飕飕的身体里面。这是完全不正确的感觉。酒精也是一种利尿剂,这表示它可以使尿量增加。大量饮酒会使血中的含糖量急速降低。这可能会导致(在不停喝酒几小时后)低血糖症状,饮酒的人会觉得头晕、软弱无力、茫然,而且会特别觉得饥饿,却又缺乏强烈的食欲。四肢无力也正是酒精使肌肉附近神经受抑制,进而反应迟钝造成的。【结论】人在饮酒后往往会展现出非常的勇气和才气,这是酒精使神经系统反应迟钝造成的,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刺激振奋作用。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饮酒对体温调节的作用在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系统中,酒除了用于上文中的激发创作灵感,以及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暂时麻痹自己、消除愁绪外,另一个极为常见并且沿用至今的作用就是它的御寒功效。在《水浒传》中就有对林冲在草料场喝酒暖身的描写,近代也有东北抗联在林海雪原中借美酒抵御寒风的经历,而生活中过年时好友欢聚痛饮的景象也是极为常见的。上文中也提到过,酒精对人体一般只有抑制使迟钝的作用——所以说,喝酒御寒不过是我们的身体给予我们的一种温暖的假象。天寒时,人们常常喝上几杯酒,来暖和身子,认为饮酒可以御寒。一般来说,喝酒可使呼吸加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的速度随之加快、热量消耗增加,让人感到身上热乎乎的;同时,酒里含有酒精,饮酒后导致神经出现短时的兴奋,口腔和咽喉粘膜也出现轻轻颤动。这样,全身就有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实际上,这是调节体温的中枢发生紊乱的前兆。特别是酒喝多时,可引起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热量丧失增多,这时胃受酒精的麻醉,功能也明显下降,人体产热功能减弱。御寒一是要进食有营养的食物,增加热量;二是加强保暖。若是单纯靠饮酒御寒,反倒不耐寒。所以,不宜饮酒御寒。喝酒取暖,这是大众认识的一种误区,人们喝酒后有热乎乎的感觉,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加速肌体的代谢,释放出能量。但这是短暂的舒服,随着血管扩张,热量大量丢失后,反而会感到寒冷。喝酒可活血、有利关节的说法更是不科学的保健法。因为酒能产生的热量很有限,对关节的疗效没有意义。此外,长期饮酒也会加速骨钙的丢失,导致脚软无力,腰背疼痛。经常饮酒会使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使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浓度升高,造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