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学经典的广播稿有关国学经典的广播稿篇甲:刘雅文乙:史雯琦乙:今日我们来赏析李清照的两首古诗,都为《如梦令》甲:学习李清照的诗,当然要了解李清照了。李清照是北宋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早年的李清照是活泼的、华蜜的,聪颖高雅第1页共19页乙:中年的李清照是悲伤的、离愁的、多情的。李清照45岁那一年,是人生的转折,金兵已入侵北宋两年,她和赵明诚住了20年的山东青州府已失陷,家藏十余屋的书画古器被焚,徽、钦二帝被俘,高宗在南京即位。赵明诚南下江宁任职,李清照南迁。其次年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带着丈夫的遗物在战乱中奔逃。下面大家请听我们为大家朗读一遍。甲: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第2页共19页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乙: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第3页共19页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整理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子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困难的第4页共19页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甲: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改变和心理演化。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奇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乙: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第5页共19页下面我们再来一起赏析其次首乙: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甲: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爽新颖。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美丽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第6页共19页创建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非常开心的游赏。果真,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第7页共19页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子公的忘情心态。乙: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子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甲: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第8页共19页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乙:今日的广播就到这里了。同学们我们下期再见!合:再见篇主持甲:金色的年华,阳光绚丽,我们是中华少年。少年时间,我们亲近经典。第9页共19页主持乙:金色的年华,如梦如幻,我们是新一代少年。校内内外,我们诵读经典。主持甲:今日,我们与圣贤为友,主持乙:今日,我们与经典同行。合:敬爱的老师同学们:中午好!欢迎收听今日的广播.主持甲:昨天我们了解了我国不行多得的珍贵遗产《三字经》,今日我们要学习一本道德风范的启蒙读物——《弟子规》,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纳《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