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教案二【教材分析】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本领。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全文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表演。【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和朗读基础,且喜欢表演,所以,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阅课文,并且通过自己的表演再现故事内容,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寓意。【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容易被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而且学生朗读欲望很强。我根据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来理解部分词语,增强感受,使其在活泼、轻松的环境中理解课文、学习词汇,明白寓意。【教学目标】1.认读词语,会写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体会寓意,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重点】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体会寓意,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体会寓意,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1.出示老虎和狐狸的图片,说说图中是什么动物?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2.想知道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吗?就一起学习《狐假虎威》。(板书:狐假虎威)二、识记字词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带出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2.认读字词(1)指名读。(2)老师领读。(3)学生齐读。三、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2.交流识字方法狐:“反文旁”加“瓜”虎:“虎字头”加“几”吓:“口字旁”加“下”胆:“但”的“单人旁”换成“月字旁”借:“错”的“金字旁”换成“单人旁”3.口头组词,强调“假”jiǎ真假假jià放假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四、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标注自然段。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呢?最后的结果又是什么?(原因:老虎饿了去觅食,抓住了狐狸。经过:狐狸骗老虎。结果:百兽被吓跑了。)(设计意图:从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对整个寓言故事有完整的认识,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认读字词。2.说说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二、精读课文(一)故事发生的原因1.文中第几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第一自然段)2.齐读第一自然段。3.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扑”、“逮”可以看出老虎的凶猛,从“窜”也可以看出老虎的凶猛,虽然狐狸跑得很快,还是被老虎逮住了)4.把“扑”换成“跑”,“逮”换成“捉”好吗?为什么?5.指导朗读,突出“扑”和“逮”。(二)故事的经过1.狐狸被老虎逮住后怎么样了呢?(骗老虎)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狐狸骗老虎的?(二至六自然段)2.指名分段读二至六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狐狸一共说了几次话,老虎听后是什么反应?(1)第一次(第二、三自然段)①狐狸是怎样和老虎说话的?(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②怎样就是“眼珠子骨碌一转”?同学们自己做做动作。③做这个动作时,狐狸在做什么?(想主意)④“扯着嗓子”是什么意思?(拉长声音)请同学们拉长声音读读狐狸的话,而且要读出疑问的语气。⑤听了这话,老虎什么反应?(一愣)⑥这个动作说明了什么?(说明老虎已经开始上当了)(2)第二次(第四、五自然段)①狐狸说了什么?想象一下狐狸说这话时应该是什么语气?(有些神气,有些得意)②指名朗读③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后什么反应?(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这说明了什么?(老虎完全上当了)想一想,这时老虎会想什么?(3)第三次(第六自然段)狐狸说这话时,为什么摇尾巴?(神气)那就带着这种语气读读这句话吧!(三)故事的结尾(七至九自然段)1.老虎跟着狐狸走进森林后,狐狸是什么样的?老虎是什么样的?用不同的符号勾划出来。(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2.森林里的动物看到后是什么反应?(先“纳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