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演讲的感染力提高讲话稿感染力的五种方式邓立松提高讲话稿感染力邓立松“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讲话稿作为一种应用文,虽然比较正式、严肃,格式比较固定,但和其他文章一样,都面临一个如何打动人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一件事,同样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同志说起来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有的却让你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一样的思想,同一种论断,那些文笔生动、善于说“家常话”的讲话稿往往更具说服力。如何提高讲话稿的感染力。以下几种方式值得借鉴:一、适当使用典故或名言警句在讲话稿中熟练而精当地使用典故、引用名言警句,能够增加文章的厚重感,使说理更加透彻。使用典故是毛泽东同志讲话的一个重要特征,比如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讲“农夫与蛇”,在七大闭幕词中讲“愚公移山”,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时,在日本国会发表题为《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演讲中引用了日本的一句谚语,“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会移动”,然后顺势说道:“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尽管经历过风雨和曲折,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根基如同泰山和富士山一样,不可动摇。”这句谚语引用得恰到好处,不仅引起了听众的思考,而且激发了强烈的共鸣。二、巧妙变换论述方式传达贯彻上级精神的讲话稿,如果仅仅是对上级有关文件内容的简单抄录或者“如法炮制”,就会十分单调老套,效果自然不会好。这时可以考虑转换一下论述方式。如换正面论述为反面论述、正反对比论述或者是反问式论述,换集中论述为分散论述,或换分散论述为集中论述等。我有一位同事,在起草本单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时被资料“套住”,写本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和作用老离不开上级的那几句话,领导不满意,他也急得团团转。这时,从事文秘工作多年的办公室主任提醒他能否考虑换个方式。他茅塞顿开,改变了平铺直叙的论述方式,写成“科学发展观要第1页共4页求创新、进步,我们有没有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科学发展观讲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有没有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我们有没有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不仅准确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而且引起了大家的反思,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又比如,在谈打击走私的意义时,广东某海关领导是这样讲的,“打击走私,不是一项一般性的工作,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部署;不是单纯的经济斗争,而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不是可紧可慢的事情,而是摆在面前的一件刻不容缓、必须立即抓、大力抓的大事、急事。”这里把正面论述转换为连续几个“不是,而是”的正反两方面论述,把一般句式转换为排比句式,讲出了新意和气势。再比如,某市领导在总结市属一个资源条件较差地区的发展经验时,摆脱了“有科学的思路、敢闯敢试、强化执行”等套话,用了一系列以对比条件为基础的判断句,鲜明地提出“第一,同样的资源和发展条件,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效果大不一样;第二,面临同样的问题和困难,善不善于开动脑筋、拿出克敌制胜的办法,效果大不一样;第三,同样的目标任务,有没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大刀阔斧的气魄,效果大不一样;第四,同样是发展县域经济,有没有一支敢干事、善干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效果大不一样""”这样的论述就具有了很强的冲击力。因此,在起草讲话稿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阐述一些“大道理”时遇到困难,考虑一下变化论述方式常常会得到很好的效果。三、合理采用修辞方式在行文时适当采用排比、设问、比喻、借代、顶针等修辞方式,能够增加文采,有效地提高文章的感染力,使听者精神为之一振。如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这篇讲话中,谈到“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这一缺点时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我们无论和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这里主要用了设问和比喻手法,既增加了文章的起伏,又引起了听者的思考。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谈到各国都应该相互尊重、取长补短时说:“阳光包含第2页共4页七种色彩,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