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个环节,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开好头,即学会导入的艺术。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这段时间的听课所得,认为如下一些导入法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向文本上较为实用。一、设置悬念导入导入时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曲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曲线,你联想起什么?当学生畅所欲言时,我说:"这是一条很普通的曲线,但在我们思维的海洋里,它却可以激起五彩的浪花,得到这么多答案。同样,在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也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又如教《苏州园林》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什么苏州这么美?这是因为苏州有著名的园林。苏州园林美到什么程度呢?都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跟随叶圣陶老先生“游一游”苏州园林吧!二、温故知新导入即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从对以前内容的复习提问导入新知识,既能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如教学《孔乙己》时这样设计导语:"初一的时候,我们就学过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深刻批判了封建教育、封建文化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最终走向末路的悲剧性人物。通过学习,我们将对已经离我们十分遥远的那个社会有一种更为真切的了解。"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背景和主题,也是引导学生对鲁迅作品思想脉络的整理。学习名家作品,最好是点面结合,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联系正是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再如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时,教师先复习上节内容,提出问题: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如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孔乙己》,由孔乙己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使他成为牺牲品的是封建科举制度,是封建科举制度把他吞噬。孔乙己的悲剧充分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才的罪恶。今天我们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文中刻画了一个热衷于科举的范进,虽然他的命运和孔乙己有所不同,但从他身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封建科举社会的罪恶,封建社会的黑暗。那么孔乙己和范进有什么不同呢?请看课文。这样导入很自然,且以疑激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整堂课的气氛都很活跃。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后面复习前面的概念,新旧相连,不断拓宽加深学习内容。三、故事吸引导入青少年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教师在课堂中如能根据这一特点,结合课文实际,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拿来主义》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再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文章体现的是动物为了生存舍身互救的主题,可以以一个类似的故事导入:草原上起了大火,蚂蚁和动物们纷纷逃往高处。但是火还是蔓延了上来。蚂蚁纷纷聚集起来,抱成一个黑色的大球,从山上滚下来,经过火海的时候,在球外面的蚂蚁都被火焰吞噬了。火慢慢烧到了山...